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群体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各种潜在的消费风险随之而来,侵害着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不少打着“关爱老人”“服务老人”等旗号的养生骗局逐渐增多。
保健养生须谨慎
保健、养生一直是老年人群中的“热词”。如今,不少无良商铺假借养生、保健之名,盯上了老年人的钱袋子。
“我母亲是养生爱好者,平时就喜欢在各种短视频平台看一些关于养生的科普视频。以前觉得看看也没啥,直到有一天她让我帮助她报名一个‘康养训练营’,才发现这短视频扫码之后有这么多猫腻。”北京市民曹先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老人在看了一位自称“中医养生大师”的短视频后就报名了“中医辩证调养营”,前后花了上万元学习如何养生、如何调理身体。
“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课、调养身体也就算了,最可恨的是不停地向老人推销他们所谓的比市面效果强好多倍的保健品,不仅售卖的东西价格数额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好多产品连许可证号都是假的。”家里老人同样深陷保健品推销陷阱的北京市民丰女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她所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家挂着售卖奶粉招牌的店铺,经常举办“老年人义诊”活动,商家以“请老中医看诊”为噱头,告诉前来看诊的老人身体存在中风、患癌等风险,需要吃店里售卖的保健品来提升免疫力、防患未然。
“我母亲经常拎着羊奶粉、山药粉、沙棘油、鹿筋粉等产品回家,之前是花费几千元,如今已经上升到十几万元了。”丰女士说。
5月20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的居民申进,讲述了他自身经历的“养生”骗局。
“去年冬天,我在菜市场附近看到了‘免费测量骨密度’的活动,很感兴趣。工作人员替我测量了骨密度,说我骨质疏松特别严重,当时他就极力向我推荐一款6980元的‘纳米钙片’,还拿出了盖着红章的检验报告给我看。我当时留了心眼,用手机拍了照片,随后发给了我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看完后表示,这个检测仪器没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号,所谓的‘纳米技术’在国家药监局根本查不到。”申进说。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保健、养生可以说是消费的首选。一些无良商家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被夸大功效、返利优惠、低价活动所诱导的特性,对老年群体展开骗局,导致不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一位长期从事养老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不断翻新的养生骗局让老年人在遭受财产损失的同时,还承受着精神压力。
包治百病是陷阱
除了花样百出的保健品,现在不少打着“科技牌”的“神医神药”和“包治百病”的医疗器械诈骗也屡见不鲜。许多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高度关注,通过夸大其词的广告,让老年人看到后极易冲动消费。
“我爸爸以前不是一个爱早起的人,前段时间突然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周一到周六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出门,到一个养生馆听讲座,隔了一段时间就买了一张据说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床垫。”家住上海市的夏女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款保健床垫全名叫“电位温热治疗仪”,是一种二类医疗器械,通电后可加热到30到60摄氏度,人体躺在上面有温热感。其注册证中标注适用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植物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根据我国相关规定,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严格的注册范围和限制,不得超范围宣传其疗效。但部分养生馆、体验馆的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大都宣称所谓保健床垫可以治疗糖尿病、心脏病等困扰老年人的疾病,标价从19980元到21980元不等。
虽然售价不菲,但像夏女士父亲这样不惜斥巨资购买的老年人不在少数,申进也差点成为“上当”的老年人之一。
“前段时间,楼道里有几个朋友迷上了一种名叫‘量子理疗床’的医疗器械,跟我说能治疗高血压、调整血糖,还治疗关节炎,他们天天跑去体验,我架不住劝说,也去体验了一把。到那儿一看,这个‘量子理疗床’,2万块钱一台。工作人员让我体验一下,当我躺到床上之后,我看了空调,温度在30度,不大一会儿,整个后背发热,还拿出了治疗数据给我看,告诉我这就是治疗效果,你下次还得来。”申进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家庭医生告诉他,这个“量子理疗床”的原理就是电热毯的原理,所谓的治疗数据都是在电脑里设定好的动画效果。
“果不其然,最近一段时间我从那儿路过,发现这个店没有了。”申进说。
除了夸大宣传的设备之外,号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在线下展销会也日渐猖獗。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些犯罪团伙采取实地会销的方式,吸引老年人加入。所谓“会销”,就是以送鸡蛋、米面等福利、礼品为名,诱惑老年人参加的聚会,其目的就是向老年人推销各类保健品。很多受害老人一开始参加“会销”都是奔着福利去的,而一旦进入会销现场,就落进了犯罪嫌疑人设计的诈骗剧本里。
如何守护好老人的钱袋子
针对老年群体的套路陷阱“花样百出”,如何能帮助老人擦亮眼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杨金瑞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健康谣言花样繁多,掌握识别谣言的技巧非常重要。
“给大家分享一个识别技巧:拒绝极端化的表述和伪科学术语。有的谣言喜欢用夸大或者极端化的表述,如‘100%有效、彻底治愈、所有、唯一’等术语,有的谣言常用‘纳米技术’‘量子疗法’等看似专业的伪科学术语来包装,这样的信息不要轻信。”杨金瑞提醒说,如果发现谣言,或者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信息,可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的辟谣平台进行举报或者检索。
“我所签约的社区医院健康大讲堂里为我们总结了几条防骗口诀:查批文要上国家药监局官网、看疗效别信‘包治百病’;网络问诊要认准医院标识,儿女忙第一时间就询问自己的家庭医生。”申进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如今家庭医生已成为他辨别保健品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渠道。
“家庭医生会在我们群里面随时给我们做一些解答,他们成为我们最可靠、最坚固的一道防线。家庭医生在科普讲座里说‘真正的养生不需要天价产品,按时体检、保证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这才是给我们身体最好的保健品。’现在我遇到一些可疑的推销,会在第一时间向社区医院进行反映,同时也询问我们的家庭医生,这样既保护了我们自己,同时也守护了我们的养老钱。”申进说。
除了老年人自身需要提高防骗意识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也联合发布防范“保健品”诈骗老年人消费提示,提醒老年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远离各类“养生”诈骗陷阱。要做到“三注意”:一是注意警惕“免费”陷阱,避免被免费健康讲座、免费体检、免费礼品等诱导;二是注意拒绝夸大宣传,果断拒绝违背科学常识、宣称具有“神奇疗效”“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三是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选择证照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场、超市、连锁店或网店选购,避免通过街边小摊、无证无照小店、陌生人推荐等渠道购买。
同时,消费者要提高识骗防骗能力,坚持“三个多”用心:多学习防骗知识,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等渠道发布的防骗信息,了解不法分子的常用伎俩和诈骗手段,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多听取家人意见,购买大额商品前,应与家人多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关注消费维权,一旦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拨打12315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或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26日第10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