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完整的2天时间,包括晚上,读完了杨勤良先生所著《核铀国魂: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一书,感触良多且颇深。
杨勤良先生客观上起到了为修水铀矿树碑立传、为中国铀矿采冶人临摹画像的作用。该书是厚重的。这里的厚重,不仅指的是它20多万字的篇幅,而是指它不菲的价值。中国核工业创建以来,反映核电、核科学基础研究、核武器研制等方面的文学作品很多,但反映中国铀矿采冶方面的文学作品简直是凤毛麟角。论起修水铀矿,别说普通中国人,就是很多核工业人都比较陌生,它在中国核工业体系中、在中国铀矿采冶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谈不上有多么显赫,而且早已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但作者深度挖掘这个从“全民办铀矿”中崛起、后被二机部收编的中型矿山,穷究其前世今生,对题材的深度挖掘达到了物尽其用的程度,辐射了一个铀矿企业的方方面面,复盘了一个铀矿采冶“细胞”的孕育、成长乃至消亡的全过程。依愚之见,修水铀矿的创业者要感谢杨勤良先生。我作为中国铀矿采冶曾经的一分子,又置身于中国铀矿采冶的富矿二七二厂,却没能写出这样的著作,真是为之汗颜,看到了自己的巨大差距。
杨勤良先生扎实的写作作风值得很多人学习,更值得我学习。为了写作该书,杨先生准备了8年,采访了500多人次。他采访的人中,大部分是普通的干部、群众。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描述的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像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样精挑细选典型场景,在一些人看来,代表性不强。但我认为,杨先生以原生态的形式反映了铀矿采冶人的精气神,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杨先生打破写作常规,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一系列非典型场景,在不少地方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一大堆名不见经传的名字。这些名字就像幕阜山上的一块块石头、一棵棵小草一样寻常,一样无声无息,在很多人的文章中,是要被用“等等”之类的字眼“等”掉的。这正反映了杨先生的贫民情怀,他尊重任何一个普通人的高贵品格。在他眼中,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是集体的事业,不是个别精英人物的独角戏。看了杨先生的作品,我的眼前幻化出一个场景:在一个非常辽阔的战场上,身穿红衣的战士与身穿黑衣的军队正在厮杀。这种厮杀,从宏观上看,是集体对集体的厮杀;从微观上看,是一对一的捉对厮杀。从宏观上看,铀矿采冶事业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微观上看,铀矿采冶人就是核工业的“农民”,为核工业“种粮”,年复一年、一复一日做的就是“播种、除草、灭害虫、收割”之类的日常琐事,似乎一点也不“高大上”。杨先生就是要展示铀矿采冶创业者的群像,就是要展示铀矿采冶系统芸芸众生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勃勃英姿。
《核铀国魂: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一书,内容所及,从修水铀矿扩展到铀矿采冶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铀矿建设,甚至与铀矿山建设密不可分的核地质方面。该书还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比如宋任穷、刘伟、苏华等核工业创建者深入一线矿山的情景,比如许世友、皮定均等军队高级将领与铀矿采冶结下的不解之缘,比如曾任江西省委书记的白栋材关心铀矿建设的故事等。这些史料弥补了核工业正史相对较粗犷的不足,起到了为正史拾遗补阙的作用,弥足珍贵。
该书事实上没有停留在仅仅对事实进行简单描述的层面,还深入铀矿采冶人的精神世界。什么是“两弹一星”、核工业精神?这本书对其进行了生动诠释。要找“两弹一星”、核工业精神的例子,这本书里俯拾皆是。《核铀国魂: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是一本难得的富有营养的好书,我读后收获很大。希望更多的人来读这本书,相信不会让您失望。
作者简介:江小生,男,1964年6月出生,高级政工师。曾担任二七二厂机关党总支书记、二七二厂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二七二厂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出版2部个人文学作品专著《野蒿》《突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07日第23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