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7400万游客为何涌向这处“城市会客厅”

2025年07月07日 11:00:41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走进一条街,品味一处景,读懂一座城。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商圈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人文风貌,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这里不仅集中展示了江右民系的古老建筑风貌,更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时尚、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元素,形成了悠然古韵与新潮时尚交织的城市景观。

从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到现代城市建设的飞跃发展,这片老城区通过“修旧如旧”和文化活化,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深度联动。自2021年开街以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已吸引7400万游客到访,入选全国首批服务消费创新案例,成为展示南昌文化自信与活力的闪亮“城市会客厅”。

以文铸魂

让千年血脉“看得见、走得进、活起来”

清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晨光中苏醒。踏着青石板路,铁柱万寿宫古朴庄重的轮廓渐次清晰,门楣上“铁柱万寿宫”五字熠熠生辉,引得游人驻足流连。

“这里不仅是一条街,更像是一本立体可读的‘南昌简史’。”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原馆长梅联华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谈起万寿宫,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用“江右商帮的原点、赣文化的缩影、道教信仰的根基”点明其核心价值。

然而,时代变迁曾让这段荣耀蒙尘。20世纪90年代后,万寿宫片区渐成棚户区,砖瓦剥落、屋舍凌乱,老街风貌消逝,高楼阴影几乎吞噬了市井文化。文化地标一度陷入“看不见、走不进、失传承”的困境。

转机始于2013年。南昌市政府启动万寿宫片区保护性修复与整体更新,决心以十年之功完成文化传承与再生。摒弃“翻建式改造”,项目坚守“修旧如旧”理念,以“街区肌理不变、建筑风貌不变、景观氛围不变”为纲,优先还原历史本真。

“我们不是在造‘仿古景区’,而是在挖掘一条街真正的文化根脉。”梅联华介绍,修缮团队依托清代地籍图、民国街巷图和老照片,一砖一瓦还原“三街五巷”(翘步街、广润门街、棋盘街及合同巷、醋巷、萝卜巷、箩巷、万寿宫巷)原貌。铁柱万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更为修复提供了坚实的“原址实证”。青石板铺地,灰墙黛瓦并肩,街巷命名承载着历史记忆——棋盘街曾售渔具布料,醋巷盛产香醋,每一步都踩在故事里。

历史之美,于细节处重现。修复后的铁柱万寿宫内,原址遗存层被玻璃覆盖向公众展示,明清地基与民国砖石构成清晰的文化断面。“从脚下土层可读出一座城的兴衰荣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这是全国鲜有的遗址原状与现代街区共存的范例。

文化复苏,更需在生活中“活起来”。为了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距离,街区创新“非遗+互动”展陈。万寿宫非遗匠心馆内,设立了赣发绣、豫章刻瓷、南昌泥塑、样式雷古建等20余项国家及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区与工作坊,游客可现场体验。

在豫章刻瓷体验区,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强正专注雕刻。“很多年轻人第一次见就被深深吸引,驻足半小时也不愿意离开。万寿宫给了我们传承的平台。”他感慨道。来自湖北武汉的游客杨清完成“赣发绣”团扇后感叹:“用自己的头发做绣线,太有纪念意义了!这是参与创造的文化记忆。”

在文创体验坊,明信片印章打卡、AR许真君斩蛟龙动画、汉服古法拓印等形式,让一个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变得可触摸、能体验、共分享。

以旅塑形

在烟火气里

打造“可消费的文化”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寿宫街区游人如织。古风茶楼窗台,汉服女子纱帘半掩,二胡轻奏《青花瓷》;不远处,年轻人排队等候“滕王阁限定”奶茶杯,在霓虹下自拍打卡。数据显示,自2021年开街以来,该街区游客总量已突破74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32万人,今年“五一”小长假更创下110万人次峰值。6月,万寿宫街区成功入选商务部全国首批服务消费创新案例,被誉为江西文旅“米其林三星”。

这条老街缘何跻身年轻人消费清单?

答案一:让“非遗”玩出“潮玩感”,文化激活场景经济。

街区中央的AR装置前,扫码后许真君斩蛟龙的三维动画通过手机跃然眼前,孩子们惊呼:“龙活了!”借助数字技术,历史故事成为亲子互动的“家庭记忆”。

汉服古法拓印馆内,身着华服的年轻女孩们在选花版、摁印章、拍美照。“文化氛围超浓,比想象中好玩!”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黄子萌在社交媒体上推荐万寿宫为值得打卡的年度“网红街区”。

街区核心竞争力在于融合“在地文化”与“现代消费”。“我们坚持‘文化立街、业态兴街、体验强街’。”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推广总监胡艳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目标不仅是让商铺卖货,而是让游客在生活中感知文化。”

答案二:将“烟火气”转化为“内容力”,让吃喝玩乐成为文化表达。

夜色中,“瓦罐汤咖啡”门前排起长队。这家“南昌风味星巴克”将咖啡装入传统瓦罐,配上拉花与点心,成为“南昌限定爆款”。“比豆汁儿还上头!”北京游客李晨拍下“皮蛋瓦罐美式”发文赞叹。

“商业并非街区对立面,而是文化落脚点。”胡艳指出,街区引导餐饮业将“非遗小吃+创意包装”结合。南昌拌粉、藕丝糖、糊羹等老味道,通过新设计和互动方式“翻红”,让文化变得可消费、可分享。同时,街区吸引了大量首店和潮流品牌入驻——茶决决、YOJO、山楂与薄荷等新锐饮品,POPMART、COMMUNE、墟Live House等青年文化地标,以及街头“大果路演”、创意市集、民谣酒吧、香氛馆等。“一店一品牌、一店一内容”策略成效显著。

正是这批“城市创客”的聚集,让老街更新不止于“形”,更激活了“人”。为了留住年轻人,运营方提供免租期、无息贷款、联合宣传等扶持,建立“青年创客联盟”,定期举办创意节、市集、开放麦等活动,打造低成本创业试验田。“业态差异化组合,是为了构建可逛、可玩、可留存的街区空间。”胡艳道出关键,“从流量到留量,核心是社区营造——共创+共生。年轻人愿意来,是因为这条街愿意为他们留空间、讲故事、搭平台。”

答案三:构建“社交型消费”场景,让游客“演绎生活”而非仅打卡拍照。

“‘一支麦’小剧场今晚专场演出,去吗?”中国城市报记者听到游客在商量行程。作为江西首个脱口秀俱乐部,“一支麦”场场爆满,创始团队平均年龄25岁,巧妙地将南昌本土文化融入段子,“既讲幽默,也讲南昌”。在剧本游专区,游客领取角色卡,化身古代文人穿梭三街五巷,与NPC互动完成任务。

此外,花潮节、七夕游园会、“江右文人”中秋夜对诗等主题活动屡登热搜。“这里像现实沉浸剧,每个人都是主角。”有博主如此评价。

以人为本

在城市更新中

“留住乡愁、创造幸福”

万寿宫街区的蝶变,是南昌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实践。其成功不仅在于风貌重现与商业繁荣,更在于它重新成为市民生活的温暖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留住人、记住城、续写生活故事”。

“我们的更新,注重提升生活感。”南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围绕万寿宫等重点区域,南昌市将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需求深度融入更新进程,秉持“城市为人服务”理念,提升品质,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

更新为居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街区内新建的健身设施、步行街道、休闲公园和老年活动中心,让日常生活更便利多彩。老住户王阿姨站在新修的公园小道上感慨万千:“以前这里是棚户区,出门是泥巴路;现在路好了,有公园能健身,生活方便多了!”

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切实解决了民生痛点:街区排水系统全面改造,告别了内涝困扰;街道优化让交通更顺畅;“微更新”项目则让周边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市民李万卿深有体会:“我们小区去年改造后,新建了停车场,配备了垃圾分类设施,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更深层次的更新,在于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居民参与感的增强。通过加强社区管理、搭建参与平台,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市民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城市更新不仅是硬件建设,更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要让人们在更好的环境中生活,感受城市发展的温度。”已在万寿宫街区工作多年的社区工作人员陈群道出了更新的真谛。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蜕变证明:真正的城市更新,是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形、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让沉睡的历史记忆被唤醒、被珍视,让古老的街巷焕发时代生机,更让生活于此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触摸城市的温度,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故事。这座“城市会客厅”,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讲述着南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07日第12版)

责任编辑:越玥
  • 万寿宫
  • 文化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