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布被随意扔在生锈的水龙头上,待烹饪的食材堆放在垃圾桶旁,厨师炒菜不佩戴口罩……这些令人不适的操作画面已成为无堂食外卖的普遍“顽疾”。
7月1日起,重庆市发布的《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团体标准落地实施。据了解,该《规范》是全国首个聚焦无堂食外卖全链条服务的团体标准,剑指相关行业乱象。
无堂食外卖
乱象多隐患大
第五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9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3.4%。
然而,随着外卖市场的迅速扩张,无堂食外卖食品安全隐患大、经营不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
家住重庆市的李女士提起无堂食外卖时仍心有余悸。“上次点的炸鸡,吃了之后闹肚子,查看商家信息才发现这家店铺只是个档口,投诉到平台也没个明确的说法。”李女士说。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食品安全的源头把控来看,由于无堂食外卖店铺大多缺乏堂食区域,食材采购渠道复杂多样,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可能选择质量不佳的食材;而且,在储存过程中,因场地和设备限制,难以保证食材始终处于适宜的环境,极易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称,无堂食外卖的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高,这些商家规模小、变动频繁,消费者无法实地查看卫生状况,监管部门难以全流程监督。此外,传统“以证管户”模式难以与无堂食外卖特性相契合,商家通过线上线下“两张皮”躲避监管,导致问题频发。
规范运营流程
有利于优质商家发展
此次重庆出台的《规范》团体标准直击行业乱象,向投机钻空子的外卖商家“念起紧箍咒”。
在经营场所方面,《规范》明确要求商家应具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加工场所,且场所布局应合理,视频设施能上网公示食品加工过程。在食品加工制作上,《规范》要求商家严格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确保原料来源可追溯、质量安全可靠。
袁帅认为,从长远来看,《规范》为行业树立了明确的标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和竞争力。对于其他城市乃至全国的无堂食外卖管理而言,《规范》为各地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提供了参考样本。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借鉴《规范》中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条款,完善自身的监管体系,避免走弯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规范》发布后,重庆的无堂食外卖店铺在经营层面将会出现不少新变化。袁帅预测,在成本方面,店铺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改善经营环境、提升食材质量、更新包装设备等;在运营流程上,店铺要建立更加严格的食材采购、储存、加工和配送流程,加强员工培训,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重庆本地一家无堂食外卖店铺经营者老陈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按照标准要求,我们需要改造后厨的食品操作区,新增消毒设备,整体资金投入确实增加了。不过,如此一来好处也很明显,顾客投诉少了,回头客数量有了明显提升。”
在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看来,虽然《规范》施行后,无堂食外卖店铺将面临经营成本增加、证照办理要求更严格等直接变动,但从长远来看,规范经营将提升消费者信任度,有利于优质商家发展。
推行“明厨亮灶”
加强平台监管
对于数字化监管,《规范》也作出了多项要求。《规范》明确无堂食外卖商户需具备明厨亮灶等基础资质,还要将食品加工过程实时展示给消费者。对于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职责,《规范》提出,要配合监管部门数字化监管数据需求,提供平台数据对接技术支持。
王鹏表示,网络餐饮服务平台不仅要严格遵守规范既定要求,还可以从加强技术监控、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开展食品安全培训、优化投诉处理机制等多个维度主动出击,进一步助力无堂食外卖行业规范发展。
实际上,去年以来,不少餐饮企业已开始探索“互联网+明厨亮灶”,构建出专注于外卖业务的卫星店、“浣熊食堂”等创新性模式,吸引了许多专门做外卖的商家参与。
“对纯外卖店而言,‘明厨亮灶’无疑是一场‘倒逼式成长’。”上述外卖店铺经营者老陈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以前后厨地面两三天拖一次,现在每天下班必须用消毒水擦3遍。业内专家也认为,摄像头就像个“无形考官”,逼着无堂食外卖商家把食品安全从“差不多就行”变成“一点都不能差”。
在重庆相关部门对外卖平台加强监管方面,袁帅认为,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平台的日常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平台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商家进行审查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商务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打击无堂食外卖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要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此外,还要帮助平台和商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范》,推动无堂食外卖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第10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