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请大家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按照相关规定,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超九成网民
接触健康科普内容
82岁的糖尿病患者张桂岚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展示手机里收藏的“降糖妙招”视频,其中混杂着“停胰岛素喝野菜汁”的危险建议。“‘网红医生’的建议不妨试一试,况且点赞这么多应该靠谱。”张桂岚的想法折射出许多人对于医疗科普的认知困境。
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研究发布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
作为《报告》研究团队联合负责人,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王帆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解读报告称,医务工作者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健康医疗科普,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媒体让患者了解疾病,为线上就诊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对医生和医院的传播影响力拓展也有一定的帮助,重点是要科学、准确科普。
医疗科普需立规矩、树标准
当前医疗科普短视频存在哪些问题?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翟羽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影响下,内容生产背后存在强烈的“流量导向”逻辑,议题资源“冷热不均”,健康信息生态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比如,肺结节、肺癌等议题因其高风险、高视觉冲击力与高互动性,成为了平台上的“流量中心”,而许多具有重大公共卫生价值的疾病科普内容供给严重不足。
此外,医疗科普内容的表达日益“模板化”,高流量的科普视频普遍采用辟谣和反问式的表达以及刺激观众情绪的表达方式。
针对医疗科普乱象,不仅需要提升从业者素质和公众鉴别能力,更需要监管者亮出“利刃”,对行业进行规范整治。
6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四部门发布的《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中提出,聚焦资质准入、互联网诊疗活动是否与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一致、诊疗活动开展、互联网处方等互联网诊疗重点环节,强化“线上医疗”监管。
地方层面,今年3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通过划定9类禁止性规定,明确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广告信息或不当牟利行为、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等行为,为医疗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
平台端有责任
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医疗科普存在的乱象,实际反映出公众对科学、准确的健康信息需求被利用、被操纵,整治医疗科普乱象,是为这一领域更好地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公众健康。因此,应激励更多医生和专家参与高质量医疗科普创作,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传播能力。”王帆强调,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还要继续鼓励医疗科普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王帆表示,短视频平台有责任引导医疗科普内容生态走向规范化、多样化、立体化。短视频平台应强化医疗科普发布者等特殊职业准入机制,对医疗科普账号主体和主播的医疗资质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同时,在视频页面显眼处,主动公开医生所在机构、个人专业信息等必要内容。对于违规带货引流、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现象,建立医疗科普黑名单制度,并及时清理违规账号。
在短视频内容方面,翟羽佳建议,短视频平台可通过专项计划等方式,扶持不同层级、不同科室的医生进行协同创作,形成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的科普矩阵,鼓励医生创作启发性内容,帮助用户建立科学思维。另外,平台应联合医学、伦理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建立清晰的内容标准与分级体系,建立包含关键词过滤、画面识别、人工复核的多层审核机制,对“擦边球”式的伪科普则应坚决予以流量限制等惩戒。
此外,翟羽佳还提到,面对新兴技术,平台必须引导并规范AI技术的应用,防范其带来的另类风险。“平台需建立覆盖AI内容生成全流程的医学审核机制,以确保其输出内容的严谨性。更重要的是,必须为用户与医生AI分身交互所产生的数据构建权责清晰、安全可靠的数据治理框架,以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与隐私。”翟羽佳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第1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