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万象社区联合科协举行健康专题讲座。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温泉街道首阳社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近年来,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锚定城市基层治理难题,聚焦“共建聚合力、共治强根基、共管优服务”目标,紧扣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强化,以系统思维推进基层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一条链”贯通、“一张网”覆盖、“一盘棋”布局基层党建综合体,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绘就互联互动、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建强组织“一条链”
构建共建联管坚实主轴
健全联动机制,凝聚治理合力。兴城市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区域化组织联动体系,纵向筑牢“市委指导—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横向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着力构建牵引有力、联动有效的红色“动力主轴”。坚持在组织引领上做“加法”,成立由市委书记挂帅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班,统筹8个工作组推动资源下沉,确保多方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构建驻区单位资源、社区居民需求、协商共建项目“三张清单”,组织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在社区、居住地小区参加主题党日、过“政治生日”、开展志愿服务、解决民生实事“四个一”活动,推动在职党员在小区管理、老旧小区改造、城乡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今年年初以来,61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先后组织4380余名党员参与环境整治、医疗义诊等志愿服务及主题党日活动5000余次。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建爱心驿站示范点7个,以点带面引导快递员、外卖员等100名户外工作者担任流动网格员,融入基层治理、文明创建与志愿服务。
明晰权责边界,持续减负赋能。聚焦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权责不清、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等突出问题,科学制定“街道职责清单”“社区服务事项清单”,清晰界定街道26项核心职责、社区33项服务事项。赋予街道党工委对职能部门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考核考察和选拔任用的征得同意权、城市规划制定实施中涉及街道相关内容的参与权、涉及街道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确保基层权责匹配、运行有据。坚持在基层负担上做“减法”,健全完善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督促落实基层减负措施,截至目前,共取消需要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134项,清理冗余牌匾412块,让街道社区党组织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抓党建、强治理、优服务。
夯实红色阵地,升级服务载体。聚焦街道社区建设薄弱环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计划,对新建、改扩建、修缮改造的党群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逐一攻坚,推动全市39个社区阵地全面提档升级。以创建“五有五红”幸福新社区为目标,选树17个“金银铜牌社区”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域社区服务水平提升。拓展阵地功能,构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服务站+爱心驿站”矩阵,设置综合窗口实现社保、民政等34项业务“一窗通办”。开展“阵地+”行动,联合辖区医院开展健康义诊,联合志愿者开展公益理发、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惠及群众1.5万余人。
织密治理“一张网”
筑牢共建联管运行载体
优化网格设置,实现“多网统管”。兴城市将网格化管理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载体,按照“四界清晰、规模适宜、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精准划分城市社区网格190个,每个网格均配备专职网格员1名,推动党建网格与综治、信访等专业网格深度融合,达成“多网合一、一网统管”。坚持党组织建在网格上,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组建网格党支部165个、党小组25个,配备网格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组长190名,实现党组织全域覆盖、服务管理无死角。充分发挥专职网格员“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三熟”优势,采用随机巡访、重点巡访等方式,及时掌握邻里间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问题,及时上报并主动解决。截至目前,共服务群众1600人次,网格员在一线解决问题23件。
建强骨干队伍,激活“头雁效应”。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以导师帮带制培育“全科社工”,通过述职评议、拉练比武等形式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选树18名讲政治、守规矩、业务精、作风好的“头雁计划·党员管理先锋”,以点带面提升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选优配强39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落实“一职两备”储备167名“两委”后备力量,公开招聘21名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工作者。鼓励社工考取职业资格,目前全市30%以上社区工作者具备初级以上职业资格。畅通社区工作者成长通道,建立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工中招聘事业干部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创新智治模式,打造“智慧引擎”。充分发挥大数据科技优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社区、网格建设,搭建“网格化管理+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群服务平台”体系。依托辽宁省智慧党群服务平台,实现居民信息标签化管理与服务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共开通网格账号221个,录入居民信息12.4万条,动态清零人户关联问题。推行“热线+网格”模式,接入“12345”平台端口,实现诉求“双向同步”。建立“专职网格员—社区党组织书记—街道包片领导”三级责任机制,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工作推动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实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社区”。截至目前,共处理道路修缮、高空悬物等居民诉求124件,形成“民呼我为”服务闭环。
下好共建“一盘棋”
拓展共建联管协同网络
完善共建机制,构建开放格局。兴城市以党组织为主导,通过结对共建等形式,推动城市各领域党组织活动方式由封闭向开放、由单边向互动发展。融合共治凝聚合力,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采取“专职委员+兼职委员”模式,吸纳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物业负责人任兼职委员,先后吸纳93家辖区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参与共驻共建。推动6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27个城市社区结对,开展爱心义诊、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3000余次、公益活动200余场,形成“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治理格局。
整合服务资源,释放治理效能。以组织为纽带,高效整合区域内各类治理资源与力量。实施“红色物业”培育计划,成立物业党支部6个,建立“社区+业委会+物业”协商平台,解决房屋漏水、停车管理等难题54个,带动50余家单位、600余名党员解决民生实事1000余件。常态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到社区报到服务,4300余名在职党员凭职业优势,围绕理论政策、便民服务等精准开展服务活动100余场,帮办各类实事340余件。发挥离退休干部、新就业群体等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56支,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深入推进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三官一律”进社区,解答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等各类咨询150余件。
激发自治活力,涵养共治生态。推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与“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高效解决民生问题筑牢根基。深化“四议两公开”制度,设立居民评议说事点,聘请退休党员、热心居民担任调解员,先后开展居民议事活动65场次,处理矛盾纠纷230余件,解决邻里纠纷160余件,引导带动居民以自己的“土办法”,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小问题”。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建老年合唱团、舞蹈队等文体队伍34支,依托传统节日开展社区文艺汇演、科普宣传、书画展览等系列活动100余场次,辖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14日第19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