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走啊,拍张照怎么了?”重庆洪崖洞景区内,一名红衣女子强行拉住游客朱先生侄女手臂的视频,近日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当前网红景区旅拍服务的乱象,更折射出旅游新业态发展中的治理难题。
随着社交平台打卡文化的盛行,景区旅拍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不过,强制推销、价格欺诈等乱象频发,让这一本应双赢的商业形态蒙上阴影。一边是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旅拍产业需求,一边是屡禁不止的强制消费乱象,景区管理者正面临“疏”与“堵”的两难抉择。如何既留住游客打卡的“最美瞬间”,又维护旅游市场的“最美风景”,成为摆在景区面前的新课题。
景区里的“旅拍刺客”
在网红景区的光影江湖里,潜伏着一群“旅拍刺客”。他们身披摄影马甲,手持“长枪短炮”,眼神如鹰隼般搜寻着每一个可能的“猎物”。
日前,游客朱先生一行4人在重庆洪崖洞景区附近游玩时,其侄女遭一红衣女子(唐某)拉拽拍照,侄女明确表示拒绝后遭对方恶语相向。朱先生用手机记录现场情况时,遭该女子强行拍打手机并要求删除视频。事后,巡逻民警赶往现场处置并将双方带至派出所调解。到派出所后,该女子却仍不依不饶。
随后,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关于游客遭遇违规揽客事件的处理情况通报,称经查,唐某违规揽客行为属实,且揽客过程中态度恶劣,扰乱公共场所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区公安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给予唐某行政罚款处罚。重庆市摄影行业协会对唐某进行从业限制。洪崖洞景区将唐某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在洪崖洞景区从事经营行为。
实际上,像这样的旅拍乱象并非孤例。不久前,西安大唐不夜城红墙拍照收费事件冲上热搜,游客吐槽:“本来想拍组‘盛唐穿越照’,结果被圈地收费,一次20元!”现场视频显示,商家支起帐篷、拉起围挡,明码标价“红墙拍照20元/人”,游客不掏钱就被驱赶,引发全网热议。
“要不要旅拍?”“要不要买花环?”这样的售卖吆喝此前在云南大理古城十分常见,部分旅拍从业者和小贩会尾随兜售,强行拉客揽客,甚至在遭到游客拒绝时对游客恶语相加。对此,大理白族自治州公安局古城派出所针对景区重点区域开展“旅拍拉客”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保障游客权益。
“旅拍刺客”像牛皮癣一样“赖”在景区最美角落,把游客的打卡照变成“宰客照”。有网友戏称:“去趟网红景点,没遇到‘旅拍刺客’,这趟旅行都不完整。”
近400亿元市场
背后的“甜蜜烦恼”
小照片背后蕴藏着大市场。当下,旅拍已不是部分游客的顺带行为,而成为了他们出游的主要目的。旅行中将满意的“人生照片”发在朋友圈,获得大家的点赞互动,更是一种令不少年轻人无法抗拒的社交形式。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旅拍消费人次超2500万,市场规模近400亿元。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高品质、定制化的旅拍服务逐渐成为市场新宠,无人机、VR、AR等新技术在旅拍中的应用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
另据企查查数据,2023年我国旅拍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暴涨271.4%,达2117家。截至今年5月8日,全国旅拍企业数量已突破6000家。
随着文旅市场的持续升温,旅拍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层出不穷的旅拍乱象也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在“网红经济”背景下,如何平衡旅拍商业需求与景区秩序管理?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自己关于二者平衡发展的思考。他认为,首先,景区可设置专门的旅拍区域,分为免费和收费区域,如杭州西溪湿地景区的做法,让旅拍集中在特定范围,减少对其他游客的干扰。其次,实行备案许可制,要求旅拍从业者备案,具备相应资质、购买责任险、缴纳服务质量保证金等,相关人员统一佩戴证件上岗,便于景区管理。再次,建立规范服务标准,比如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价格体系,防止乱收费和恶性竞争,如恩施女儿城旅拍行业分会所做的工作,保障游客权益,也让旅拍市场更有序。最后,加强巡查执法,建立由文旅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常态化监管与快速执法机制,对景区及周边实施网格化管理,增加巡查频次,及时处理违规行为。
景区治理的“疏堵之道”
在旅拍经济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强制消费、占道拍摄等乱象已成为困扰游客和景区的共同难题。面对这一挑战,国内多地景区积极探索治理路径,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多方协同,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北京故宫通过创新实施“许可证制度+分时管控”模式,有效规范了景区旅拍秩序,比如实行商业拍摄许可证制度,每日限量发放(含无人机拍摄许可);划分专门开放拍摄时段(闭馆前1小时允许专业设备进入);明令禁止拍摄团队占用中轴线主通道,并设置10个指定拍摄点。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在保障古建筑安全的同时,成功实现了商业拍摄与文物保护的双赢平衡。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下,杭州西湖景区对其进行了成功运用,创新采用“数字围栏+智能调度”管理模式,通过AI摄像头智能识别违规占道拍摄行为并自动触发语音提醒;上线“西湖旅拍”小程序实时显示各景点拍摄拥挤度;在雷峰塔、断桥等热门区域特别实行“30分钟限时拍摄”规定。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2024年“五一”假期,西湖景区游客通行效率提升40%,并且实现了占道拍摄零投诉的良好效果。
而针对屡教不改的违规从业者,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建立跨景区联合惩戒机制十分必要。”他建议,由文旅部门牵头,建立违规从业者黑名单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对屡教不改者,可采取限制进入景区、取消从业资格等措施,形成有效震慑。
张玥也建议,景区可与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将此类人员信息在平台上公示,使其难以在其他景区继续违规经营,提高其违规成本,从而有效遏制旅拍乱象。
鼓励旅游新业态发展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举措。以旅拍、房车露营、沉浸式体验等为代表的旅游创新业态,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品质化需求,更能通过“旅游+”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那么,旅游新业态监管如何既“放活”又“管好”?
在张新原看来,旅游新业态监管要注重分类施策。对合规经营者给予政策支持,简化审批流程;对违规行为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他建议,出台旅拍行业服务标准,明确底线要求,同时鼓励行业自律,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优化营商环境也十分重要。”张玥认为,鼓励旅拍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应为从业者提供培训和指导,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挖掘文化内涵,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以优质服务吸引游客,而非靠违规行为揽客;加强行业自律,比如引导行业成立协会或分会,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通过行业内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促进其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第24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