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柳荫行乐图》 李学明作 右:《人间岁月长》 李学明作
《藤荫行乐图》 李学明作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有几条路,一路是徐悲鸿、蒋兆和;另一路是齐白石。齐白石的人物画,推动中国意象美学实现了一次质的发展。
李学明取法石涛、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人,并生发新的语言。他吸收前人的造型、用笔、用墨技法,尤其是艺术观念,但又能避开他们强烈的符号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李学明又自觉从山水、花鸟画中吸收营养,为人物画所用。其人物画朴厚、古雅、丰赡,给人以持久的读画享受。
从丈八巨制到巴掌大的小品,李学明皆以地道文人画的笔墨描绘人物、湖山、乡土、蔬果;书法则以篆籀之法放胆写出。此中饱含着文人的纯粹与真诚,营造出一种超凡的诗一样的境界。这是李学明的独到之处,此中功力、胸怀、修养一项不足,画里便不可能有此境界。他的画虽未直面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但其中的清、闲、静、雅,恰恰给当下观众带来一种久违的清新、闲适、快意与思考。所以,李学明的画在一定意义上是真正具有当代性的。这种当代性还承载了一种别样的世代担当。
这种担当不是刻意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从心里、灵魂里生发出来的。就像齐白石,或许当年他从来没想到过“担当”二字,但恰恰他画作中的一笔一墨都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这种本真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他的画才影响了世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担当。
李学明的画里,也具有这种本真和纯粹,他的画是心里流淌出来的,是本真的再现,笔笔动情。这便是中国画里的写意精神,这种写意精神是这个时代久违的画风,是每个画家一生追寻的境界。
在李学明那里,隐匿既久的笔墨传统熠熠生辉,依然具备生生不息的生长性和创造力。这诞生于他对传统精神家园的回望。传统不是一个古旧、僵化、保守的概念。传统经历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生长性不断蜕变、持续更新迭代的过程,其内核隐含着中国文化的魂魄。笔墨的回望,不是不思进取,更非倒退,而是基于文化规律和笔墨规律的自省、自悟、自证,这正是新生长、新发展的源泉。
那么,李学明的画在现当代绘画史上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二十世纪对中国人物画影响最大的派系是徐悲鸿、蒋兆和一系,这一系借用西方素描方法,改变了造型的形式。另外,传统的方法有任伯年式;从勾线、不皴、平涂的角度讲,还有叶浅予的方法;此外,还有关良戏曲人物一系,学者也不少……但是不少人几乎都忘记了还有齐白石人物画的一路。齐白石以花鸟画鸣世,但他的花鸟画是继承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的。齐白石的人物画风格才是他的独创。
齐白石的人物画完全是传统的笔法,但比传统的人物画用笔更浑朴、用色更厚重。李学明眼光独到、研究精深,借鉴了齐白石的方法,又大胆地加以改进。李学明有学院派的造型基础,造型便大异于齐白石;又有书法功力,更重要的是他有现代意识。所以,李学明的人物画在以上诸派系之外,特立独行。他的画是地道的传统意境,是真正的文人写意画一系;在当代人物画方面,他开拓了新的一系,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中国画写意精神。这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属于中国画自己的民族形式。
此外,李学明的山水画、蔬果画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亦蕴含着我们所需要传承的传统的写意精神。
“画者,文之极也。”李学明有澄明的文胆,有发展的眼光,有开拓的魄力,也有担当的能力——坚持笔墨的固本培元,坚持笔墨的守正创新,坚持中国气派,以笔墨立德、立功、立言。走进李学明的艺术世界,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份质朴的文人懿德、真诚的浩然情愫。(作者系评论家、画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第22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