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守与立

2025年07月21日 10:00:2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孙 妍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深度嵌入课堂的当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学流程、学生认知路径乃至价值判断方式,正悄然发生改变。特别是在高校思政课堂,依托讲授、板书、互动提问所建构的教学逻辑,正在被以效率为导向的算法逻辑所冲击,教师主导教学的边界面临风险。面对技术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数智赋能中坚守思想引领?如何在技术协同中重塑主导地位?这是当前技术发展语境中,必须正视和回应的重要课题。

教师主导性

是思政课的价值源头

思政课之所以不同于一般课程,在于它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信仰、启迪思想、塑造价值。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不只是教学组织者,更是意义建构者与精神引路人。教师主导性,不仅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与节奏的掌控能力,更是一种价值方向力: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解时代主题、提升价值判断力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课堂、技术逻辑重塑教学流程的背景下,教育的价值逻辑面临被技术逻辑挤压的风险,思政课尤需强化教师的引领地位。坚持教师主导,并不意味着压制学生主体性,恰恰是在问题设计、情境营造与价值澄清中,为学生自主生成思想提供方向支撑与精神动能。技术可辅助教学组织,却无法取代教师在意识形态传递和价值共鸣中的核心角色。坚守主导性,不是为了延续权威式话语结构,而是在人机协同中捍卫思政教育本质,确保思政课堂始终温暖而笃定。

以教师主导回应

数智技术对课堂的冲击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代表的智能工具加速进入教学现场,教学资源趋于平台化,学习过程日益智能化,课堂反馈机制也愈加数据化。教育场域正经历一场结构性重构,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格局正在面临实质性松动。一方面,学生借助AI工具可迅速生成笔记、提炼观点,甚至“自动化”完成写作任务,课堂专注度与思维深度被技术便捷性持续稀释;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备课、布题、评阅中依赖平台算法,逐渐削弱了自身的判断力与育人敏感性。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正在悄然重构教学权力关系,模糊课堂思想引领的边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关系正被技术中介重新调节。在思政课堂,这一趋势尤需警惕。思政课传授的不是中性知识,它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价值共鸣塑造与青年政治素养培育的系统任务。教师主导性,既体现在知识表达的组织力,更体现在价值阐释的方向力和情感共鸣的穿透力上。一旦教师让渡引领权,课堂容易走向“技术中立”“程序驱动”的路径,导致价值引导力稀释、教学温度被消解,甚至削弱学生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体现教师与技术融合的时代要求,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则强调教师在数智变革中必须坚守教育立场、守住思想阵地。这一“六要”标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明确了方向,也为守牢主导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坐标。

数智背景下守护

教师主导性的路径思考

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落实,不仅取决于理念的坚定,更依赖于科学可行的教学路径。在数智技术深度嵌入教学的当下,教师唯有在理念与方法上同时发力,才能在新型课堂关系中稳住“引领者”的核心地位。

确立问题意识,以现实关照重塑教学起点。技术平台在推送内容、预设流程方面不断趋于智能化,教师若被动接受其逻辑,极易让教学起点脱离学生实际、社会情境与育人目标。思政课教师应重回教学场域,围绕学生的现实诉求与思想困惑进行问题设定,以真实情境驱动课堂展开,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深层联结。

在人机协同中明确角色定位,守住主导地位。在数智环境下,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应从“工具使用者—服务对象”转变为“价值引导者—思维激活者”的协同结构。教师必须清醒认识:技术可辅教学流程,不能主导教学价值。教师应精准掌控节奏、理性筛选介入点,稳住课堂方向、守住教学温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技为辅的课堂关系。

坚持价值导向,将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数智工具可以快速组织教学内容,但价值的建构始终无法外包。教师应将制度优势、文化认同、历史情感等价值维度有机融入教学设计,使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场域,更是信仰生成与认同建构的空间。

强化能动反思,以专业自觉抵御技术惰性。主导性的真正体现,在于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深度参与与持续反思。在数智化支持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教师更应主动积累教学经验、重视课堂观察与学生反馈,通过反思性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避免教学行为的机械化、惰性化倾向,持续激活教育的生命力。

总之,技术可以助力教学之效,却无法替代育人之本。思政课之“魂”在于立德树人,教师之“责”在于守正引航。唯有教师坚守主导地位,把稳价值方向,才能在人机共生的时代图景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走向信仰自觉、思想成熟,推动高校思政课在变革中守正创新、行稳致远。【作者系北京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课题编号:BJSZ2024ZC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第19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思政课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