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完整社区建设提速 多地探索打造样板

2025年07月21日 10:01:59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完整社区建设对于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民生改善意义重大。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个部门相继出台《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完整社区设施服务指南》等文件,细化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治理机制等标准,为地方实施提供操作框架。与此同时,自2023年7月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启动106个社区试点,各地加速推进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融合,重点补齐养老托育、便民商业、智慧安防等短板。截至今年6月,试点形成多批可复制经验并扩大覆盖范围。通过完善社区基础单元功能,完整社区建设正逐步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想换房子”

到“不想换了”

平整的石板路、古朴的红砖房、高大的黄桷树……漫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这里的楼房整洁、绿树成荫,公园内各类设施一应俱全,社区会客厅窗明几净,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温馨的社区食堂菜品丰富且价格亲民。居民杜斌带着中国城市报记者走在社区的小道上,言语间满是自豪:“离家不远就是超市、理发店、药店,步行基本上不超过15分钟,生活非常便利。”

民主村社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经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的生活环境相对简陋。“过去配套服务少,生活不方便,周围也没有宽敞的地方可供散步。”杜斌回忆称。

如今,随着完整社区建设的推进,这个曾经面临诸多问题的老旧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环境和便捷的设施让居民们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生活。

“我曾经想换个地方住,但现在,我觉得住在这里就挺好。”家住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光明社区的曾静,也有着相似的想法。曾静表示,光明社区的生活条件曾经十分落后,设施缺乏,这让她一度打算换房。

然而,随着社区改造的推进,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曾静便不再有搬家的打算。她笑着说:“生活方便了,心里也舒坦了。”

从“想换房子”到“不想换了”,这一转变背后,正是全国试点推行完整社区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

南昌市东湖区光明社区党委书记刘云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近些年,光明社区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改造,显著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2023年,光明社区被列为南昌市第一批‘完整社区’创建示范社区。”

曾静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展示她的“新生活”:只需步行几分钟,便能来到社区的“幸福食堂”享用美味的午餐和晚餐,价格实惠且种类丰富。“吃得方便又健康,比自己做饭省心多了。”她开心地说道,“用餐后可以去隔壁的便民超市,挑选新鲜的蔬菜水果,价格公道,还常常有打折活动。”

光明社区还提供多种贴心服务。居民陈方仁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孙女到社区少年宫上课,“社区和南昌市少年宫合作,为孩子们开设公益课程,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家门口。”

南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袁成表示,随着完整社区建设的推进,南昌市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逐步补充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如托幼中心、养老中心、卫生服务站等,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担心安全”

到“安心生活”

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云鹭湾社区,整洁有序的街道和开阔的公共活动空间令人印象深刻,繁茂的绿植为社区增添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该社区以生态与智慧为核心理念,建设完整社区,在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基础上,更注重智能化与绿色化管理,为居民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

云鹭湾社区的建设理念没有停留在物理空间的提升。例如,社区设有“健康e站”,提供24小时健康服务;全龄友好型活动广场成为居民聚会交流的中心,不仅满足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需求,还为年轻家庭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

“以前我常常担心安全问题,尤其是晚上出门,总觉得不放心。”云鹭湾社区居民舒明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随着智慧安防系统的投入使用,社区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保障。智能监控、智能门禁、24小时警报系统等一系列智能设备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舒明超说:“现在出门无忧,社区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设施的提升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的标杆,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第四社区通过打造绿色生活环境、推进智慧管理服务,树立了社区建设的新典范。与传统社区规划不同,第四社区采用服务配套组团布局,将社区中心、学校、幼儿园、公园等功能空间合理配置,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付鹏介绍道,第四社区将绿色建筑与智慧科技相结合,使得社区生活更加舒适、安全和便捷。智能停车系统的引入,让停车不再成为问题;而智能物业管理系统的应用,让社区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

住在第四社区的杨宁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家有老有小,住在这里特别方便。孩子可以在附近的幼儿园上学,老人也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参加书法班、合唱团,一切都在家门口,真是太幸福了。”

第四社区不仅注重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还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与社交机会。社区内的文化活动中心定期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为居民提供了表达自我、展示才艺与交流思想的空间。杨宁感慨道:“我们社区不光是一个居住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氛围的大家庭。”

从“资金紧张”

到“运营有保障”

社区建设不只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关系到长远的运营保障与居民的福祉。许多社区在起步阶段会面临资金不足和运营困难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些困境,确保社区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天津中新生态城第四社区为例,该社区创新推出“公益性空间+经营性空间”的双轨运营模式。社区中心由生态城投资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和一体化运营,其中,公益性空间如老年照料中心、健康服务站等,产权移交给政府部门,由管委会出资运营;而经营性空间如商铺、文化活动空间等,则由专业子公司负责管理运营,商铺租赁收入不仅保障了公益性空间的持续运营,还能有效反哺社区的其他公共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新生态城支行负责人张建表示,这种创新模式保障了社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也为未来的运营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通过将公益性与经营性空间有效结合,社区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同时实现经济自给,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与此同时,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南川园社区创新通过“低偿+公益+市场”模式,成功破解了社区建设中的资金瓶颈。该社区充分盘活公有资源,通过场地“入股”的方式吸引了民间资本参与。社区与商圈党建联盟单位合作,促成了三间社区食堂的建设,每日可为500名居民提供餐饮服务。食堂的运营不仅解决了居民的日常就餐问题,也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收益。

这种“低偿+公益+市场”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优势,让社区在持续的资金支持下,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借助企业的冷链供应网络,优质蔬菜水果直供到社区,确保居民能够享用到新鲜且价格合理的农副产品,从而大幅提升生活质量。

“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打破了单纯依赖政府财政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多方共担的模式。”南通市崇川区南川园社区党委书记倪燕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道:“通过这一模式,我们完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

从基础设施升级,到智能化管理,再到建立健全可持续的运营机制,随着多地探索实践的持续深入,完整社区正逐步打造人们理想中的生活空间,让居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切实提升。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1日第17版)

责任编辑:越玥
  • 社区建设
  • 社区功能
  • 社区运营
  • 曾静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