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积极适应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用心做有温度的党建理念,以构建社区“红邻体系”为抓手,扎实开展“三建两清”行动,实现“小区有党支部、服务到家门口”,让民生幸福成为城市治理的鲜明底色。
选派“红邻书记”
推动党组织实体化运行
冠县聚焦“人”这一最关键的要素,选派28名退出领导岗位、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热情的“红邻书记”到小区参与治理,通过抓党建强引领、抓规范促提升、抓服务助发展,切实提升居民小区治理水平。
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离居民“最近的党组织”,冠县把小区党支部建设作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的先手棋,全县146个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探索以“书记带支部”模式,“红邻书记”指导帮助小区党支部开展工作,通过实体化运行,引导各类治理主体形成协作机制,有效弥补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力量不足的短板,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推动多元共治。开展“红邻善治”行动,召开街道社区党组织、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64次,推动公安、法院、社会信用等10个部门进社区认领治理任务,有效解决供暖供水、垃圾清运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9个,助力小区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五治融合。
提升自治热情。探索党建引领、法治保障下的“有事来聊”民主议事模式,聚焦小区公共收益不公开、矛盾纠纷多发等群众关注问题,定期召开“红邻议事会”,引导居民的事情居民商量着办,持续提升小区治理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召开议事会101次,参与居民2800余人,累计收集并解决问题127个,理清小区公共收益59.34万元,切实推动把小区收益“糊涂账”变成“明白钱”。
拓展“红邻阵地”
构建党群服务矩阵体系
冠县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提升,着力将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打造成温暖群众的“幸福前哨”。
推动共建共享。树立“统筹集成”理念,通过集中设点、辐射周边,整合街道社区各类活动阵地,将便民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站、警民会客厅、幸福食堂等16个功能性阵地一体化建设,完善“15分钟党群服务圈”,推动各类服务阵地从“场地相加、人员叠加”到“工作相通、功能相融”的转变,实现场所设施共用、资源力量共享。
坚持分类升级。综合考虑地理位置、集聚人群、资源禀赋等因素,对服务阵地分类提升,优化功能设置。在城市中心社区重点嵌入养老、育幼、自习室、便民小事等服务,在城乡接合部社区重点嵌入医疗、食堂、文化、健身等服务,在商圈社区重点嵌入食品检测、商户管理、商居矛盾调解等服务。去年来,共迭代升级党群服务中心7处,惠及居民1.3万余人,阵地服务的实效性和精准性显著提升。
拓展小区阵地。通过“决策共议—方案共商—建设共管”模式,由小区党支部牵头,联合住建、资规、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清理盘活闲置公共房产31处,根据群众需求,在有条件的小区建设党群服务站,发挥服务“前哨”作用,将党群服务站打造成居民的娱乐区、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区、党员的学习区。目前,已建成集党员教育、健身娱乐、协商议事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阵地104处,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极大便利。
开展“红邻夜话”
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冠县坚持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从解决居民身边实际问题入手,让居民可感可及。
“夜·不打烊”优化服务供给。聚焦“服务有感”,推动义诊、维修、家政等17项服务进社区,定期在小区开展修裤边、磨剪子等实用“小服务”。针对社区上班族、退休老人等不同群体,全面推行党群服务中心错时延时、帮办代办,让便民实事看得见、摸得着。
“夜·聊家常”拉近党群距离。聚焦“治理有效”,常态化组织社区党员、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以聊家常的方式入户了解居民需求,通过公布为民服务电话、社区工作者微信等,畅通民意线上线下诉求渠道。全面推行5分钟响应、30分钟解决简单问题、4小时处理较复杂问题、难题1日内提出解决方案的“5341”物业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推动协商解决油污处理、管道堵塞、噪音扰民等63件居民的烦心事。
“夜·享生活”深耕社区文化。聚焦“凝聚有力”,以文化交流搭建邻里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文艺晚会、广场舞比赛、查拳教学等活动340余场,举办社区“红邻文化节”,排演“金字匾”红色舞台剧,为居民提供展示舞台,让居民在寓教于乐中汲取红色养分,营造向上向善浓厚氛围,参与居民8000余人次。
邀请“红邻伙伴”
共建幸福和谐美好家园
冠县坚持重心下移、保障下倾,推动各种资源在社区整合、多元力量在小区聚合,让社区治理更有能力、更有底气、更可持续。
统筹各类资源。建立“红色合伙人”机制,组织双报到单位、社会组织、非公企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123个党组织与社区党委建立伙伴关系,培育1120支信用志愿服务队,推动医疗卫生、教育文体等民生服务资源向社区倾斜。引进公益慈善、纠纷调解、养老育幼等专业性社会力量,承担38个为民服务项目,补齐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供给短板。
多办为民实事。摸排群众需求,梳理意见建议144条,建立“需求清单”18项,社区党委联合职能部门确定“资源清单”24项,根据供需清单精准对接、联动破题,解决小区排水、电梯、停车等难题24个。深化“红色物业”建设,开展“社区书记+物业经理”接待日活动380次,解决物业领域问题462个,将矛盾化解在小区内部。
增进民生福祉。组织动员76家爱心商家、企业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组建社区微业、共富工坊等收益项目,带动170名“宝妈”在“家门口”就业,平均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统筹“红邻伙伴”捐赠的物资和清理的公共收益,用于修缮小区广场、更换健身器材、补种绿植等,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1日第20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