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美丽苏州建设,这样以“水”兴业

2025年08月27日 18:10:46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苏州吴中区,水天一色,风景怡人。

徐晓迪摄

苏州高新区内,太湖风光秀美。

丁达祥摄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苏州建设的关键之年。

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江苏省苏州市,拥有太湖三分之二水面、四分之三岸线、五分之四岛屿,太湖治理已成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多年间,苏州在生态环境修复、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绿色转型发展方面蹚出了特色路径。

当前,苏州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奋力构建起“江、湖、河、城”共生共荣的生态发展格局。

守护河湖美 生态活力足

从1958年江苏省段开工到2006年全面通过竣工验收,江浙沪两省一市几代人接力开凿出了上连太湖、下接黄浦江的太浦河。这条全长57.6公里的人工河道,把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吴江区、浙江市嘉兴嘉善县三地紧密串联在一起,承担着下游嘉兴、上海的重要供水任务。

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先后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等重大工程,打造形成四河汇集、湖滩上村等景观节点,人气、口碑一路攀升,东太湖畔的浦江源生态半岛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而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3.3公里长的通湖河道消夏江沿岸打造各种功能型湿地,建成了2.8公里沿江栈道,切实提升了消夏江沿岸的人居环境品质。

在苏州,太湖水生态的改善,得益于该市把保护好太湖的每一座山、入湖的每一条河、湖里的每一座岛屿作为生态保护修复的重中之重。

作为太湖中最大的岛屿,西山岛素有“太湖之心”的美誉,是保护太湖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和健康安全的重要屏障。自2020年起,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范围为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努力将太湖生态岛建设成为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示范岛”。

2021年8月1日,《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江苏省首部以立法形式保护太湖岛屿的“绿色法典”,为太湖生态修复构筑起铜墙铁壁。以此条例为具体遵循,苏州完成太湖3公里内养殖池塘整治改造,实现太湖2.7万亩围网养殖全面清零,累计修复湿地面积达1.8万余亩,以最严标准、最强举措守护“太湖美”。

生态向好,引更多鸟类栖息。如今,在苏州,越来越多的湿地区域正成为鸟类的“温暖驿站”: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去年观测到黑水鸡、红嘴鸥、青头潜鸭等114种鸟类,约有2万只;东太湖市级湿地公园去年观测到125种鸟类,新增白鹤、黑鹳、冕柳莺、燕雀等鸟类4种;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累计识别物种达144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种……苏州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显示,全市共记录到各类物种4353种,其中被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珍稀濒危物种有120种,这是苏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见证。

“这两年,我们有序推进苏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编制,这也是美丽苏州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还将衔接上位法规和规划计划,努力助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铺就富民路 文旅绘新图

多年来,苏州市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动苏州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全市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领跑全省,描绘出一幅产业兴、居民乐、生态美的幸福图景。

苏州市常熟市水网密布、土壤肥沃,自然资源禀赋优越,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近年来,该市在做好生态环境本底保护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扎实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实现了优质生态资源的有效转化。

位于常熟市的沙家浜镇,通过全链条发展“智慧+”现代渔业,立足“一村一品”水产养殖特色,巩固水产“三新”技术成果,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了以河蟹为主的虾蟹混养模式,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目前,沙家浜镇3.14万亩养殖池塘完成了生态化改造,改造后的养殖池塘全部纳入了农业农村部“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2024年,全镇共生产各类水产品6928吨,其中大闸蟹2700吨,总产值8.67亿元,超2500养殖户增效增收。

在“两山”转换方面,吴中区则深化转换途径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建设“点绿成金”,“生态+”模式已深入人心,打响了生态岛大米、西山青种枇杷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生态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还依托太湖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太湖文化节”“渔家乐民俗体验”等特色文旅品牌。

苏州张家港湾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大湾,有“江海交汇第一湾”之称。永兴村则地处张家港湾核心区,是江湾上唯一具备文旅基础的原始村落。

曾经,张家港湾的养鸭人会用网圈围起一块地,供自己放鸭,永兴村有些村民觉得环境杂乱,就离开故土搬进了市区。2019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启动。

如今,永兴村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养殖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江边村落,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永兴生态园已经落成,江景民宿、江湾欢乐谷、村咖等一批特色文旅品牌项目正有序推进,江堤的河道、水系也已基本贯通,一幅芦苇摇曳、鸟语花香的生态村庄画卷正越来越清晰。据介绍,永兴村的年客流量已超过12万人次,显著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

除了永兴村的文旅新图景,“环太湖1号公路”串联生态文旅新业态,“智联太湖 驾控未来”百度苏州Apollo Park在太湖生态岛开园,打造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文旅示范基地……苏州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

减排增绿色 转型步不停

作为全国领先的制造业大市,苏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为抓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在苏州高新区,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历史与文脉,也作为延续至今的水上交通动脉,承载着南来北往的水运功能。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弘扬运河文化,并融入“无废城市”理念,将大运河文化带苏州高新区段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厂区变景区、企业变景点,在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沿岸,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地标,宝化炭黑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该企业正努力打造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将充分改造利用场地内的既有厂房、仓库、堆场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元素,探索在工业厂区基础上建造公园的转型升级模式。

苏州还通过发展无废工业和循环经济,探索出一条高水平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的道路。

苏州高新区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物产生,深挖利用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绿色产业转型,打造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生产新模式。

在苏州工业园区东南隅吴淞江畔,一座现代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在重新定义“废弃物处理”的概念。园区内坐落着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有机废弃物(餐厨及厨余垃圾)处理厂、绿化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热电厂、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各个厂(站)区内绿树成荫,尾水生态湿地生机盎然、环境优美,看上去更像个花园。

中新集团旗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市政污水经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建设生态湿地和生产冷却、清洗等,市政污泥经处理后用于掺烧发电;餐厨及厨余垃圾经过有机废弃物处理厂处理后能变成生物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副产品毛油提取的油脂可做生物柴油,营养土可用于园区绿化;绿化垃圾处理后的燃料棒作为生物质燃料,可助力实现低碳环保……

截至2024年底,该产业园累计处理污水99967万吨,削减污染物CODcr41.76万吨,再生水利用2007万吨,处理餐厨及厨余垃圾83万吨,处置污泥1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90万吨等,相当于种植500万棵树木。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25日第11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农业
  • 三农
  •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