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感拉满的小米汽车工厂,到把烹饪当作艺术的老板电器全球烹饪艺术中心,“工厂游”正成为旅游新风尚。游客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山水风景,转而热衷于深入生产线,亲眼见证一件产品从无到有的制造奇迹。
当生产线成为观光线、制造现场转为体验空间,一场源于产业自信与文旅融合的新消费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从车间到景点
“预约进厂”解锁新玩法
纵观全球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工厂游”并非新鲜事物。“工厂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雪铁龙等汽车企业开始向公众开放生产车间,展示汽车生产流程,提升品牌形象,并引起众多厂商效仿。而如今,汽车制造类企业仍是开放“工厂游”的重点类型。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把“进厂参观”作为周末近途旅游的新玩法,分享厂内环境、午餐茶歇、伴手礼、“出片地标”等内容。小红书数据显示,近一年在旅游话题内,以“工厂”为关键词的检索量同比上涨1倍多。
这股风潮迅速席卷了科技制造业领域,众多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主动敞开大门,将生产线转化为展示品牌实力与技术创新的窗口。
作为2024北京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小米汽车工厂通过对外开放技术展示与生产观摩体验,吸引众多游客走进生产一线,领略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的独特魅力。今年暑期,“工厂游”更为火爆,有网友戏称“预约进厂难度堪比争抢明星演唱会门票”。
“暑假期间,我们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参观场次,平时每个月的参观场次是60场左右,8月份场次达到了90场,每一场的人数也适当增加。”小米汽车工厂工业旅游项目经理时晓敏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开放汽车工厂的初衷,就是希望让用户乃至更多的消费者亲眼看见小米是如何以先进的方式、认真的态度、严苛的标准来打造每一辆小米汽车。这种深度的用户互动方式也契合了小米“和用户交朋友”的品牌文化理念。
据了解,小米汽车工厂占地面积为71.8万平方米,包括为新能源车专属打造的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核心车间,搭配总长2.5公里的测试跑道,以及独具特色的小米汽车工厂店和包含29个试验室的试验楼,共同构成了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深度体验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乐园、新质生产力与汽车文化融合交汇的主题园区。
“整个参观流程首先是从科技展厅开始。在展厅内,讲解员会为大家介绍小米汽车的七大核心技术和关键造车工艺,让大家对造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随后会带大家进入车间,身临其境地感受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的生产场景。”时晓敏介绍,小米汽车工厂作为行业内智能制造的标杆工厂,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700多台机器人的高效协同,实现了单车间综合自动化率91%和关键工艺自动化率100%的高度智能化、自动化。
多行业“工厂游”升级
以“透明生产”构建品牌信任
实际上,除汽车制造业外,现在电器、食品、纺织等行业也逐渐开放了预约机制,方便游客参观。
“老板电器精心打造了集科技与人文于一体的特色‘工厂游’。”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俞佳良表示,在老板电器投资近2亿元、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的全球烹饪艺术中心内,游客不仅能参观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感受前沿科技的震撼,还能品尝美食、参与趣味互动、学习烹饪知识,真正实现可观、可吃、可玩、可学。
据介绍,老板电器全球烹饪艺术中心首层烹饪博物馆以300余件典藏器物,系统梳理从新石器时代陶灶到现代智能厨电的文明演进;二层企业创新馆通过全息影像重现浙商“四千精神”与企业发展史;三至四层产品艺术馆将抽油烟机、蒸烤一体机等产品解构为科技艺术品;五层烹饪教学基地配备智能灶具,致力于开展中西餐实操教学、公益课堂等系列活动;顶层则融合党建文化馆与全景活动空间,形成文化传承、科技展示、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生态闭环。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品牌文化,而“工厂游”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看工厂’成为热门体验,本质上其实是‘消费前置’,即把原本在交付环节才发生的品牌信任建立,提前到生产端完成。”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愿意为一辆还没交付的车、一部尚未上市的电子产品排队,是因为他们对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有了更高要求,必须亲眼验证。同时,短视频让车间变得可视化,科技博主的探厂内容则把工业美学推成社交货币,工厂随之从B2B转变为B2C打卡点,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参与感与身份认同的双重需求。
“工厂游”
如何实现长效运营
“透明化”的生产过程展示不仅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更是在工业制造与大众认知之间架起了一座直观的沟通桥梁。
在林先平看来,“工厂游”已经成为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一观点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印证。以小米汽车工厂为例,其开放参观项目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曝光,更形成了显著的口碑效应。时晓敏称:“开放参观至今,‘小米汽车工厂参观’在各大媒体平台一直是高热度的话题。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接待超过10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小米汽车的技术实力,并形成了良性的口碑传播。”
实际上,热烈的市场反响也对“工厂游”的运营承载力和内容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持续增长的需求,如何平衡参观体验质量与接待规模,成为相关运营团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今年4月起,小米汽车工厂连续4个月实现单月接待量破万人次,7月份更创造了开放以来的最高接待纪录。根据接待情况,时晓敏坦言,当下最大挑战就是大家高涨的参观热情和工厂接待能力的不匹配。“我们一直努力提升接待能力并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今年3、4月,相继实现了工厂文创开售和小米食堂对外开放。”时晓敏透露,目前,科普大讲堂和卡丁车体验项目正在筹备中。
还有观点认为,发展“工厂游”最大的瓶颈是产能与体验的对冲。“一方面,生产线在工作日正常开工,游客要在里面走动,安全、保密等环节一个都不能破;另一方面,内容生命周期短,比如游客第一、二次看机械臂跳舞很震撼,到了第三次就可能变成‘车间散步’。”卢克林建议,相关企业一定要坚持“预约制+分时段”的控流方式,同时把非核心区域改造成“透明工位”,实现生产与参观物理隔离;还可以用AR眼镜做二次内容更新,同一条生产线可以讲100个故事,如此一来,边际成本接近于零。
面对运营瓶颈与内容迭代的双重挑战,“工厂游”的可持续发展更需系统性规划。未来,“工厂游”可能会从营销事件进化为“会员权益”和二级市场。“其实将来真正的收益是数据——谁来了、停留多久、在哪个工位拍照最多,反向指导产品迭代。”卢克林认为,想要让“工厂游”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端应坚持把EHS(即环境、健康、安全)预算前置,宁可少接一拨人也不出事故;行业端应建立统一的预约接口与黑名单机制,防止黄牛炒作扰乱市场;政府端则可把“工厂游”项目纳入工业旅游示范区,在用地、税收、保险方面形成政策配套,让企业的接待能力像酒店星级一样可评估。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1日第24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