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期间,常途指导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学习。
依托教育信息化手段,常途通过远程方式为上海大同中学和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同步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他体重骤减30斤, 却让被支援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学校办学质量大幅提升;他三年未请一天病事假,时间用来帮助当地200余名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他放弃上海舒适生活,希望牧区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从国际大都市到雪域高原,从上海黄浦江畔到青海三江源头,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常途用三年时光书写了跨越山海的教育援青故事。
援青期间,他以“一次援青行,一生青海情”的信念,推动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雪域学子心田。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时指出:“上海援建的这所中学,培养来自果洛牧区的各民族孩子,成效明显,意义深远。”如今,常途参与筹建的AI实验室助力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藏族孩子与上海学生同敲代码、共奏管乐的故事,正成为东西部协作最生动的注脚。
2025年9月,常途圆满完成三年援青任务。中国城市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探寻他如何用智慧与担当,在高原上浇灌出民族教育的希望之花。
从“农村娃”到援青教育工作者:三十年的教育情怀
常途,是一位拥有30年教龄、26年党龄及20余年学校管理经验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有无限热忱。从一线教师到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管理者,再到学校党支部书记……这种多岗位历练,让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亮在遴选援青人选时,一眼相中了这位“具备极强组织观念与大局意识”的教育老兵。
“常途同志有两次主动报名援疆、援藏的经历,虽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但这份奉献精神难能可贵。”陈亮对中国城市报记者回忆道。
2022年6月底,当得知上海“组团式”教育援青工作需要选派一名干部担任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时,时任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党支部书记的他,毅然决然地报了名。“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这个‘农村娃'能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现在正是回报的时候。”面对组织的关切——他已51岁,患有糖尿病,家中还有年逾八旬的老人需要照顾,仍坚定地表示:“个人的困难自己克服,家人的思想工作我来做。”
2022年7月底,常途随上海市第五批援青联络组抵达青海,担任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党委委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也成为上海“组团式”教育支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团队的领队。
作为一名曾经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过来人,常途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性意义,他希望帮助这里的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家乡。
从长江尾到三江源,巨大的环境差异给常途带来了严峻考验。高原反应让他突发牙周炎,十几颗牙齿松动脱落,体重从140斤骤降至110斤。工作期间,他坚守岗位,三年未请一天病假,年均在青海的时间超300天。“不必再为‘管住嘴’而烦恼了。”常途用这样的幽默化解着身体的痛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所当时创办仅3年的民族中学建设中。
从制度立校到特色育人:
打造民族教育新高地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一所沪青共建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面向果洛州6县招生,藏族学生占比高达97%,其中约70%来自牧区。
作为首任援青校长,常途面临的是“白纸上作画”的挑战。初到果洛,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应外,因两地文化和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初期工作也遭遇“水土不服”。“我发现在上海习以为常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在那里却行不通,起先有种‘有力使不出’的挫败感。而且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等靠要',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常途回顾道,要改变学校面貌,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他牵头构建了学校制度体系,重点破解“大锅饭”难题。通过深入调研,他推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考核方案落地,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但常途更清楚,简单的“制度移植”远远不够。他带领援青团队深入开展调研,要让学校改变必须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很快,在校内,团队规范了教研活动,提出了“四定”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在线上,积极引入上海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上海与青海等受援方向的教研互动。
在与中国城市报记者的交谈中,常途提到了一次语文课堂的见闻让他深受触动:“在老师讲解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时,牧区孩子们无法理解它的意境,因为他们从未见过柳树。这就说明学生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极大程度受限,也一定会制约孩子们的发展。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让学生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要拓宽他们的视野。”常途说。
为此,他精心设计了“行走的课堂”。利用援青经费,他组织学生赴上海研学,从中共一大会址、上海自然博物馆到钱学森图书馆,“让孩子们在认知升维中厚植家国情怀。”
不仅如此,抱着“要让果洛孩子跟上中国式现代化步伐”的信念,常途在学校创建AI实验室。此后,常途开启“化缘式”奔波,争取多路资金分批次购买设备、开设课程。资金最紧张时,面对25万元设备款缺口,他毫不犹豫自掏腰包垫付。两年间,近100万元爱心资金募集到位。建成的AI实验室创新融入了地域特色——唐蕃古道主题赛道串联历史人文,新能源展示沙盘聚焦果洛玛尔挡水电站。
实验室建成后,常途安排上海大同中学与果洛少年“编程联谊”,看到牧区孩子专注操作,他欣慰不已。如今,实验室助力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孩子作品屡获省级奖项,20余套设备走进必修课堂,常途兑现了“让每个孩子触摸未来”的承诺。
常途的育人视野远不止于此。他推动成立“中国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让孩子们从零基础到斩获“中华杯”优秀管乐团展演奖项;与青海省中医院共建“百草园”,让学生在辨识藏药中领略中医药智慧;打造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发动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生态之美;设立“温暖计划”“营养计划”,解决牧区孩子实际困难……每一项举措背后,都是他和援青支教团队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深刻实践。
从组团帮扶到带不走的队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常途深知,教育援青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他带领6名援青教师与本地教师展开合作,构建起一套民族教育创新体系。
在他的主持下,团队开展的青海省“十四五”教育重点规划课题《青海省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创新构建“四个结合”思政课模式;推动成立果洛州高中“三校联盟”,填补了当地高中教研空白;推行“1+3”师徒结对模式,培养21名本地骨干教师;与援青教师共同编撰40万字《学习的变革》,留下宝贵经验……这些举措,让果洛教育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在上海市“组团式”教育帮扶支援下,学校办学成效突出,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2025年学校有125名学生参加秋季高考,有115人被录取为本科,其中一大批学生考入重点院校,许多孩子表示“学成后要回家乡建设”。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成为当地老百姓最向往的学校。
常途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相信这些孩子将会为果洛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也必将成为青海果洛跟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步伐的生力军。”
三年援青,常途所在援青团队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他个人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青海好人”的称号。但对他来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如今,虽已回到上海大同中学任职,常途的心仍牵挂着高原:9万元“温暖计划”资助190名新生,14万元图书送达学校,20万元“梦想教室”正在打造……他用行动证明,“一次援青行,一生青海情”不是口号,而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庄严承诺。
从黄浦江到三江源,常途用往返4000多公里的奔赴,诠释教育帮扶的深刻内涵;用三年的坚守,谱写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动人篇章;用一生的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根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15日第20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