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贯通育人“主渠道” 构筑思政“立交桥”

城市发展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2025年09月21日 13:06:24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谢 颖 李振华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培育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我们着眼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理解党中央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科学把握其内涵要求,着力探讨各学段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但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重复、层次衔接断层等问题,未能真正形成各学段协同推进体系。城市作为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正是构建一体化协同体系的重要枢纽。思政教育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耦合、互促生成,可以实现思政教育质效和城市发展品质的双提升。以城市为枢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城市现代化的文化根脉和特色发展成就激活运用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全过程,以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赋能铸魂育人。

构建“一体化”格局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等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以城市为核心联结点来全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战略规划的必然选择。特色文化资源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浓厚的育人育才资源。大力挖掘、用足用好城市特色文化资源,找准与思政课内容的耦合点,整合好市域内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活力,更好形成育人合力。

此外,各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习惯以及知识接纳能力也存在差异。基于此,以一体化模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既契合了教育领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内在规律,也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进程。

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挑战

得益于国家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部分区域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收获了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区域在推进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遭遇诸多挑战。

教学管理机制亟待完善。长期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大学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在教育系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其间的联动紧密度需进一步提升,也就是亟待形成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机制。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亟待优化完善,现阶段难以调动思政课教师主动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与目标断档错位。虽然国家层面对各学段开设的思政课有了明确的、体系化的安排部署,但是存在同一知识点简单重复的现象,低学段的知识点在高学段未能得到升华;或者不同学段的知识衔接不紧密,高学段的知识难度陡增,学生知识与能力难以循序渐进。

教师“一体化”意识不足。当前各学段部分教师还是着眼于所在学段、年级来授课,未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意识,不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没有立足全学段、全局来设计教学内容;缺少集体备课和协同教研的平台,各学段教师交流频次较低,未能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此外,教学资源共享不足。各区域缺少面向各学段的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数字化资源较为匮乏;各学段对于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不足,影响了一体化教学资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创新“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以城市为枢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可对市域范围内的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与统筹调配,创新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促进各学段教师的深度交流与合作,进而搭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思政育人框架。

强化制度设计,成立市域思政教育一体化指导委员会。由市教育局牵头,联合市级相关行政部门、市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市教科院、市内部分中小学等,组建思政教育一体化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市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系统化地制定一体化课程建设标准与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跨学段教学管理的协同机制,全方位提升育人质量。以北京市为例,其构建了市区联动机制,并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整合各方力量,研究制定《北京市大中小幼学校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等,清晰界定了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架构。上海市同样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其纳入教育综合改革框架体系,构建起党委领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成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重点建设任务及责任分工,建立市、区、校三级协同机制,有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围绕课程核心,开发市域思政课一体化进阶式教学内容。依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关键理念作为贯穿一体化教学的主线,明确其在不同学段的目标侧重、教学方式等,进而制定全市统一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南,规划好各学段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避免重复或脱节,从而有效推动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育人目标的贯通衔接与层层递进。同时,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设计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进阶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天津市重点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一体化,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基础上,组织编写市本级思政课教辅用书,编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等10余本教学辅助资料。

搭建共研平台,培育市域具有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由思政教育一体化指导委员会为主导,有序组织跨学段的常态化集体备课活动,实施大学教师到中小学听课、中小学教师到大学观摩的交流制度,从而使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形成全面的、立体的、深刻的认知;建立一体化名师工作室,大学名师领衔、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开展联合教研、科研工作;推进市级层面的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构建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以上海市为例,其构建并完善了“市级引领示范、区域协同配合、学校具体推进”的三级教研体系,常态化开展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探索建立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制度,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盘活社会课堂,挖掘市域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梳理整合城市红色文化、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实践体验等资源,构建一体化资源平台;对每一类教学资源进行设计转化,编制教学应用指南,明确适用学段、对接知识点、教学方式;并围绕每一类教学资源,开发特定主题进阶式实践教学路线;此外,还可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各行业专家等担任思政课校外导师,将其经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师形成互补与合力。例如,重庆市围绕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构建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教学资源体系,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鼓励各学段结合实际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一线。浙江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注重将本土案例、浙江文化、名人事迹、建设成就等融入课堂,开发系列选修课程;各学段学校依托自身资源,创建校内文化场馆,以实践活动育人;制定《浙江省思政课实践地图》,开发5条研学路线。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兼具复杂性与系统性的重大工程,城市须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精心打造思政“立交桥”,切实打通育人“主渠道”,从而提高思政课育人质量。(第一作者系成都技能型社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二作者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15日第19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思想政治教育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