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东日社区“东日心语”工作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东日社区开展图书整理志愿服务活动。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葵英街道独立社区举办百味南山生活节主题活动。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路径,以组织建设为主线、队伍建设为抓手、服务群众为根本、精准保障为支撑,全力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倾心打造党群连心、治理精细、邻里和谐、服务完善、环境宜居的美好家园,推动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聚焦组织引领
以重心下移夯实幸福根基
中山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积极探索党组织覆盖的有效方式,健全完善到边到底的组织体系。
注重纵向贯通。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中梗阻、断头路等问题,健全“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链条,规范理顺65个社区党组织设置,动态调整547个网格党支部,按照“楼栋相邻、便于管理”原则成立325个楼栋党小组,选择436个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家庭作为党员中心户,充分发挥熟人优势,联系左邻右舍,让群众平时见得到党员、有事找得到组织。
加强横向吸纳。为全力破解社区力量薄弱、单打独斗问题,深化“融合党建”机制,全面推行党组织联建共建,任命兼职委员366名,建立定期协商议事、定期组织活动、定期督促反馈“三项制度”,制定需求、资源、项目、责任“四个清单”,吸纳辖区600多家单位、组织参与“幸福新社区”建设,年均对接落实服务项目430余个,以区域化党建带动一体化治理。
推动覆盖提升。聚焦社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空白点、薄弱点,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作用,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结合“双进双促”专项行动,推动146名入企干部和党建指导员“一肩挑”,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党组织,确保党的工作无空白、全覆盖。按照“一社一品”精准设计载体,建立“四个一”帮扶机制,通过蹲点调研、现场办公等方式,帮助12个先进社区提炼经验、4个基础相对薄弱社区稳步提升,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聚焦队伍赋能
以力量下沉凝聚幸福合力
中山区聚焦职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建设,不断加强“三支队伍”培育,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锻造高水平社区头雁队伍。率先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导师帮带制,运用双向选择、组织选派、跨区域结对等方式,选聘18名导师,与社区“两委”班子后备力量结成“师徒对子”54对。细化4大类15项帮带任务,明确一线面授、集中研讨、实战实训等“三个一”帮带模式,确保帮到实处、帮出成效。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建立“张丽萍工作法”“和合大院”等12个实训基地,设计开发名家讲堂、模拟推演等特色课程,组织开展“以老带新”活动110余场次。
建设高质量党员先锋队伍。深化“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围绕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马拉松等重大任务,建立党员先锋岗1521个,划定党员责任区813个,设立先锋工程项目121个,在大战大考中当好先锋队。开展“党员一线集结号”活动,推动区直部门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1500余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开展各类便民服务2万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2309个。推动区街党校共享共用师资资源,开发廉洁人生体验馆、家政服务产业园等42个现场教学点位,形成党性教育、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等三条精品路线,培训学员1700余人次。
扩大高素质志愿服务队伍。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区域性志愿服务联合会,整合50余支专业力量,满足多元服务需求,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星式”帮扶向“系统性”赋能升级。组建654个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卫生清理、设施维修等志愿服务3100余次,打造“海之”系列、“巧匠”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幸福积分”激励机制,启动“五福林海”“微光望海”等志愿积分兑换项目,设立“积分存折”和“兑换小票”两项清单,通过积分兑换商品和服务,实现志愿服务长效化。
聚焦群众所需
以服务下延传递幸福温度
中山区始终着眼便民利民,将网格精治、物业共治、楼院自治作为加强社区治理的关键抓手,精准对接服务,持续完善服务链条。
下好网格精治“一盘棋”。在区级层面,结合社区治理实际优化调整社区网格715个,根据小区基础条件、治理难度等情况合理配备专职网格员665人,统筹公安、应急等多方力量构建全科网格治理模式,开展“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为群众提供环境整治、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在街道社区层面,搭建“居民恳谈会”“凉亭座谈会”“楼院议事会”等平台,通过“曲婶调解室”“叔婶评理点”等品牌调解室,统筹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无缝衔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772件。
织密物业共治“一张网”。成立物业行业党委牵头抓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深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明确职责,定期议事。开展物业企业党组织集中摸排组建行动,推动全区70家有党员的物业企业全覆盖建立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在区“阳光三务”平台开设“阳光物业”专栏,对公共收支使用等情况进行公开,先后打造清华园“港湾丽燕手工编织坊”等党建阵地12个,审核确定市区两级“红色物业”14个,切实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增进楼院自治“一家亲”。大力复制推广以“建强1个楼院党支部、成立3个自治委员会、制定1套自治机制、用好5支志愿者队伍”为内容的“1315”自治模式,充分发挥小区楼院党支部引领作用,先后打造“梅、兰、竹、菊”和合系列、新馨家园等62个特色小区楼院;选拔有公心、有威望、有热情的党员骨干担任小区楼院党支部书记,培树“和合大院”王秋萍、双全街楼院曲晶等一批党支部书记典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百家宴”“多彩云集”等综合性文化惠民活动700余场,进一步增添小区楼院人情味和烟火气。
聚焦基础保障
以资源下倾打造幸福场景
中山区不断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持续加大“幸福新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阵地建设发力。积极推行嵌入式服务,整合升级19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海之骑”驿站、“外脑”基地等资源一并纳入社区党建“微阵地”,创设城市书房、温馨驿站等30余处“幸福+”主题功能区,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为“幸福新社区”建设提供硬件支撑。实行“公益+低偿+市场”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教育等7类资源共享共用,抓好“放心菜进社区、四点半课堂进社区、老年食堂进社区、红链家政进社区”等惠民项目建设,总结提炼“合万家”“五福林海”等一系列特色党建服务品牌。
减负赋能聚力。出台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任务清单,严把20类59项任务入口,集中清理基层“滥挂牌”问题31个。建好用好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巩固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成效,进一步调整完善社区事项准入制度,简化基层数据材料报送。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建设,届中调整配备社区党组织书记23名,通过查上次换届底数、查动态管理台账、查现有人员情况,对街道换届工作逐一调度,对132名社区后备力量进行分析研判,集中整顿影响换届的突出问题,为新一轮社区“两委”换届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联动助力。及时调整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推动22家区直部门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统一将资源、技术、服务等下沉基层,形成支持计划,按月跟踪调度,帮助解决问题。赴沈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高标准选取5个试点社区,开展实地调研28批次,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细化11条具体措施,对试点社区逐一审核把关,着力建设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幸福新社区”样板。统筹各级资金450万元保障42个党建项目建设,切实提升社区服务能级。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22日第19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