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有了最新动向。
近日,广东省珠海市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据媒体披露的大会信息,珠海市近期正重点对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进行招商,已初步洽谈特斯拉、比亚迪、小鹏汽车及优品车等项目。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消息释放出珠海市欲参与争取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的信号。
争取特斯拉第二工厂,都有哪些城市抛出了“橄榄枝”?新能源车企选址通常考虑哪些因素?城市又当如何接稳新能源车企抛出的“绣球”?对此,中国城市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多地频抛“橄榄枝”
今年1月,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称在年内会公布特斯拉全球第五座工厂的选址。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全球第五座工厂或将落地中国,成为继上海超级工厂之后在国内布局的第二座工厂。
从目前市场消息面看,有包括广州、武汉、青岛、沈阳、重庆、深圳、天津、西安、大连和珠海在内的10座城市被传加入到争取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的城市行列中。
2021年10月,有传言称,特斯拉(中国)考察团在青岛中铁世界博览城与青岛市政府、黄岛区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特斯拉超级工厂有计划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对此,特斯拉进行了辟谣,表示相关信息并不属实。
无独有偶,今年2月,由辽宁省政府办公厅主办的公众号“辽宁发布”提及,为特斯拉等重大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奠定基础。这一信息也被市场解读为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将落户沈阳。对此,特斯拉同样进行了否认,“辽宁发布”也于不久后删除了相关文章。
与此同时,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联名提案,建议强化武汉中心城市引领功能,推动一批首都央企疏解搬迁至武汉,推动特斯拉二厂落户武汉城市圈。
为何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选址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汽车项目产值高、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一直是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作为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可推动创新链培育。作为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特斯拉的发展潜力、市场潜力和增长空间巨大,受到众多城市青睐也就不难理解。
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汽车企业选址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尤其是整车制造企业,其落户将带动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有力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甚至决定区域经济兴衰。”
事实也确实如此。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以63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贡献了超过1500亿元。
争取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落户,显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如愿。对此,王青认为,不乏一些城市想通过争取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项目,进一步改善当地营商环境,向外界宣示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重点,扩大城市品牌效应。
新能源车企如何“择婿”
企业选址如同找“婆家”,新能源车企选址同样如此。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在选址落户时会重点考虑哪些因素?受访专家分析,产业链配套、生产成本、政策支持力度和消费市场等因素不容忽视。
就产业链配套而言,王青认为,新能源车企选址时往往优先考虑汽车产业链配套相对完善的城市。目前,整车制造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布往往较为密集,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株潭等地区。
产业互联网行业资深分析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中心研究员钱文颖同样认为:“新能源车企选址通常比较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集群效应。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关系紧密,例如蔚来所在的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
就生产成本而言,在王青看来,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也是新能源车企在选址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蔚来落户合肥是有力例证之一。谈及蔚来选择合肥的理由,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在合肥做产业,一辆车能省4000元左右的物流费,包括进厂物流、整车物流;如果100万辆车,就能省出40亿元。
就政策支持力度而言,王青认为,在前两个因素基本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企往往会比较哪个城市能够提供更多优惠,包括土地、劳动力供给、税收等方面。
特斯拉超级工厂此前落户上海市的背后,就与税收优惠政策相关。特斯拉2021年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3年期间,上海超级工厂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为15%,低于25%的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
就消费市场而言,王青认为新能源车企选址会考虑当地汽车保有量、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城市聚集度、城市群发展等情况,然后对消费市场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实现生产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
在钱文颖看来,新能源车企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同时,也会重点观察当地主流消费群体对于新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和认可度。
钱文颖提醒,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能源车企选址未来或重点考虑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以上海为例,当地整体产业集群效应很高,但这也一特点也带来了风险。受疫情影响,上海市多家汽车企业一度按下暂停键。从这些车企的停产声明中不难看出,停产危机主要是供应链危机。
城市如何接好“绣球”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地方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进行了具体量化。
上海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北京表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汽车电动化率由目前的6%提升至30%;江苏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以上;浙江提出,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60万辆,规上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500亿元……
随着目标的提出,各地也加快了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步伐。
王青提醒,在此过程中,地方也应警惕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单纯地为了“彩礼”而来。这部分企业选址“落户”仅仅为了享受当地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而且这些企业往往不会把核心技术留在当地。
如何判断企业落户的目的?王青认为,从该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市场行为中可以看出端倪。这类企业往往是疯狂走马圈地,做出如此市场决策并非稳扎稳打,也并非基于市场发展客观需求。
对此,钱文颖表示,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前期做好相关调研,“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路线、投产时间、产品入市时间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有详细了解或测算。”
除上述情形外,王青还提醒,应谨防入驻新能源汽车项目不能持续运营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地方不切实际地招商引资,后期发现市场资源远不能支撑企业发展,以致项目烂尾。
钱文颖建议,地方要以长期战略眼光进行项目招引,不能因为别的城市引进了明星企业或项目而跟风,应考虑评估当地引进此类项目的合理性,以及引进此类项目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知道自己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以及企业想从这座城市得到什么后,在此基础上寻找两者的共同点。共同点越多,说明两者越契合,企业和城市未来实现共同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王青说。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5月02日 第 15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