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交通

微聚女性力量 绽放交通光芒

2024年03月08日 23:44:25 来源:中国交通报

缤纷三月,花开有期,初春的柔风送来了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特殊又平凡的一天,交通运输基层一线,铿锵玫瑰依然坚守交通岗位,点亮巾帼之美。她们是英姿飒爽的机长、跋山涉水的乡邮员、蹚水踏泥的公路人、默默耕耘的“卡嫂”……祖国大江南北千千万万的女性交通人,闪耀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光芒。

从“扶一把送一程”到为民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新浦汽车站“雷锋车”车手于丽婕

于丽婕(左)向旅客提供指引。 受访者 提供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江苏连云港新浦汽车站的几个姐妹也坐不住了,她们利用工余时间,挑着扁担、推着平板车往返于新浦汽车站和火车站几百米的路上,免费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挑运行李。自此,诞生了站上第一代“雷锋车”车手。

时光流转,2011年,从小就对雷锋故事耳濡目染的于丽婕,加入新浦汽车总站实习工作,每天跟着“雷锋车”车组的姑娘们,清晨踏着晨露走进站台,晚上万家灯火时才迈进家门,仔细做着检票、发车、接车、咨询、安全喊话等服务。“那一刻,我看到了她们默默无闻的付出,践行服务承诺的执着,想到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雷锋车’车组的一员该多好呀!”回忆往事,于丽婕历历在目。

带着崇敬与憧憬,于丽婕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成为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新浦汽车总站站务员、第六代“雷锋车”车手。可第一次到火车站广场才知道,一些旅客并不相信这个时代还有学雷锋做好事,甚至还有一些私营业主为了抢生意挤兑她们。回去以后,于丽婕的师傅马保玲讲起了她们以前的故事,并激励道:“我们不能放弃,哪怕只有一个人相信,都要为他好好服务。”日积月累,得到“雷锋车”车手帮助的人越来越多,“雷锋车”的故事也逐渐为人熟知。

“‘雷锋车’车手做的都是扶一把、送一程的小事,但坚持做好这些小事,就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于丽婕说。她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积极参与“雷锋车工作室”各项技能培训,学习急救知识、哑语、英语、法律知识,还经常找来《旅客心理学》《站务技能知识》等相关书籍自学。工作之余,于丽婕主动进学校、社区、敬老院、困难家庭开展志愿帮扶活动。她和“雷锋车”车组的姐妹们不间断资助困难学童完成学业,寒暑假到社区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孩子们都喊她“雷锋姐姐”。

2023年,于丽婕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时刻观察百姓需求、关心民众呼声,重点关注公共交通运输、“一老一小”、义务教育“双减”等民生热点,积极建言献策,其中多项建议得到及时答复和落实。

从1963年到2024年,一代代“雷锋车”车手从扁担挑到板车拖,从三轮车运再到电动车载……如今,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没有改变的是于丽婕等“雷锋车”车手服务好每一位旅客的初心。半个多世纪,6代“雷锋车”车手、500多位姑娘用自己的坚守奉献,践行着“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誓言。

本报记者 谢梓君

在平凡岗位做到极致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公交驾驶员张海荣

张海荣驾驶公交车。九江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 供图

张海荣刚刚度过一个忙碌而充实的春节假期。作为江西省九江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的公交驾驶员,她需要坚守在岗,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服务。全国两会召开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利用空闲时间,认真修改完善准备带去北京的建议。

因工作成绩突出,张海荣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爱岗敬业驾驶员楷模、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荣誉的背后,是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她在平凡的岗位做到了极致。

全程8.1公里、18个站点,张海荣驾驶25路公交车绕着九江市中心城区环行了一周又一周,站点间的距离、车速,甚至每一站的乘客她都牢记于心。12年、40余万公里,她创下了零事故、零投诉的纪录。

多年来,张海荣始终坚持把乘客服务放在首位,获得乘客一致好评。姚师傅是25路公交车上一名特殊的乘客。几年前,张海荣在姚家洼站看到一名老年盲人,动作迟缓、步履蹒跚,她赶紧把老人搀上车,安顿他坐好。到达目的地,她又把老人送下车。后来,张海荣了解到老人租住在姚家洼附近,平时在甘棠公园一带摆摊。从此姚师傅就成了张海荣心里的记挂,姚师傅也记住了张海荣的排班表。每天出摊、收摊,姚师傅都坐张海荣的车。如果哪天不见姚师傅,她还会打个电话问候。

张海荣为何能将服务做到如此贴心细致?她认为,自己曾经做售票员的经历,就是要时刻把乘客的需求和感受都看在眼里,她说:“我希望乘客踏上我的车,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005年,九江市实行公交改制。彼时,32岁的张海荣已经做了12年售票员。“我舍不得公交车和乘客们。”张海荣选择留下,成为了九江市公交改制后第一批女公交司机。在外界的质疑声和丈夫的鼓励下,她刻苦磨练驾驶技术、钻研汽车维修技术,“半路出家”的她在2010年光荣入选九江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在全市范围内选拔成立的公交25路女子车队。“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对乘客的安全负责,还要发挥女性的优势,给予乘客细致、贴心的服务。”张海荣说这就是她的“通关秘籍”。

2023年,张海荣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尽管工作繁忙,她还是坚持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社区、走访群众、开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工作中,张海荣发现城市的公交场站功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希望通过实施“公交+商业+生活”的场站综合开发运营模式,拓展公交场站的服务功能,让原有的单一功能交通枢纽变为集交通集散、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场站。“这不仅能给乘客带来更丰富的出行体验,也能提升公交企业的自身造血能力,助力城市公交事业高质量发展。”张海荣说。

2023年9月28日,九江市“悠游浔城”旅游公交专线开通了最美长江岸线·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游1路)和夜游八里湖景观(夜游1路)两条旅游专线,将九江城区彰显勤廉文化的濂溪公园、文旅商融合的万达综合体、千年历史完美呈现的浔阳江景区进行串联,展现九江城市发展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嗨享夜生活”的畅快体验。公交路网规模壮大升级后,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

这一年,闲不住的张海荣进机关、走乡村、入企业,在九江各地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并分享自己的参会经历和履职心得。她还十分关注民生,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群众的问题,并成功推动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门前道路拥堵、怡康院小区附近缺少公交车站等问题的解决。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张海荣表示,将珍惜荣誉、勇担责任、认真履职,把本职工作做得更扎实,积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同时还要多关注民生问题,把基层群众的声音传递上去,为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不辜负人民的信任。

本报记者 练崇田 通讯员 周亚婧 凌瀚

成长为服务乡村振兴多面手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邮政分公司乡邮员尼玛拉木

农户阿妈和尼玛拉木(右)分享她丰收的喜悦。 崔斌 摄

投身邮政事业25年,她心怀大爱;作为一名普通乡村邮递员,她兢兢业业。当初风餐露宿只为一封家书,如今东奔西走落实致富项目。从“溜索姑娘”到“葡萄姑娘”,从“乡邮员”到“邮乐店主”,再到领创人,藏族女乡邮员尼玛拉木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

提及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邮政分公司乡邮员尼玛拉木,你首先能想到的画面是什么?是她挂上溜索滑越水流湍急的澜沧江,是她身背20公斤邮包在高山草地间穿梭,还是她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坚守一线为百姓送物资邮件?25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尼玛拉木的角色如何变换,她一心只想为人民服务。

她对家乡的爱充斥在工作中,在出门探亲访友的路上,也在各类微信群和朋友圈中。业余时间,尼玛拉木不断学习新事物,也时常和丈夫一起商量营销办法,只要有时间就在微信朋友圈为村民的各种农特产品带货。她也经常深入农户,了解大家的需求和想法,想方设法将他们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怎样让乡亲们富起来?一直以来,尼玛拉木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一天她发现解题的突破口就在身边——云岭乡邮政所老营业厅旁一处空地上有个葡萄架,云岭葡萄因口感酸涩,一直以来都不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尼玛拉木想到,葡萄不好吃,却可以酿成满口留香的葡萄酒,再通过邮乐购平台卖出。摆在面前的问题非常多,她从未知难而退,而是主动寻找合作伙伴,用强有力的保障推动合作,促成产业落地。望着深爱的家乡,她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漫山遍野都能种满葡萄,亲手将乡亲们酿成的美酒送出大山!

自家乡风貌有了大变化之后,尼玛拉木不用再溜索送件了,可她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从自己的邮乐小店开张,到“尼玛拉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再到对着手机学习直播带货,她不断突破自己,把无公害新鲜蔬菜、核桃、松茸、石榴、樱桃、香梨等土特产品卖到大山之外,把脚下的邮路变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引擎启动,快递发出,家乡风味送往大江南北。美丽的雪山之下,有乡村发展大计,有央企使命担当,也有一个普通女性对于家乡发展的美好祝愿。她用朴实的笔墨记录下乡亲们致富的历程,在迪庆州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新时代女性力量!

赵燕

人生需要突破

山东航空飞行部机长教员范玉芳

范玉芳与飞机合影。

范玉芳,山东航空(简称山航)飞行部机长教员,一位英姿飒爽的女飞行员,至今已安全飞行17000小时。山航飞抵的城市,大大小小近百个,她都载客平安抵达。在20余年的飞行生涯中,她一次次打破人们对“女飞行员”的偏见,越是难,越要向前,人生需要突破。

2002年,范玉芳入职山航。之后前往法国,进行飞机改装学习。公司安排范玉芳学习CRJ200的飞行驾驶技术,这种机型介于民用飞机和战斗机之间,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机型不适合女同志”,很难驾驭。

范玉芳开始也有点打怵,但真正学起来,她觉得CRJ200更为灵活,飞行时所需技术含量更高。她喜欢这样的掌控感,在起飞与降落之时,精准控制,飞机可以飞得很低,机翼下的地面灰尘被带起,旋转漂浮,有风经过。

在学飞之时,她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她个性要强,能吃苦能坚持,坚信自己适合飞行。她始终记着老师说过的话:“飞行员的自信比黄金都重要。”就是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多难都坚持下来。有一起学飞的男同学和她开玩笑:“你这么强,让我们怎么办啊!”她说:“如果我很弱,你们会怎么看我。”

CRJ200机长检查员是来自于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总飞行师,他忍不住对范玉芳赞叹:“完美!”他惊呼,一位女飞行员竟然可以将这个机型飞得如此好。

哪有什么适合不适合,驾驶舱内没有性别区分。

随着民航业发展,山航也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公司优化机队结构,保持全波音系列运行,范玉芳再次迎来挑战,重新进行737机型的学习。2012年范玉芳成为737机长,之后又被聘为A类和B类教员。

一次飞往牡丹江,飞机上有几位俄罗斯旅客。飞机平稳落地后,他们纷纷鼓掌表示感谢,并对如此平稳的着陆连连赞叹。得知是女飞行员执飞,他们更是竖起了大拇指,询问可否见一见机长。中国民航女飞,不简单!

范玉芳保障过冰岛总统及其夫人在中国访问时的航班,也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全力保障包机运送医护人员。20余年的飞行生涯里,她很少请假,也从未因为是女性就有半分娇惰。她永远雷厉风行,昂扬蓬勃,无惧风雨。

“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两个确保”飞行员必须牢记。范玉芳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这些年,她一直把自己教员说过的“一点马虎都不能出”放在心头。

总结多年飞行经验,范玉芳认为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不论什么时候,不能慌。技术上大家都没有问题,每一位飞行员都经过严苛的训练和层层考核才能担起机长的责任,掌握科学的、成熟的飞行技能,不断精进飞行知识,增强情景意识,提高预判能力。当风起时,向风而行,女机长,一样壮志凌云。

潘亚男

心有所持 笃定前行

《中国交通报》记者刘玢妤

刘玢妤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采访。 本报记者 陈思皓 摄

做记者就是选择了勇气和责任。

2019年,留学归来的刘玢妤成为中国交通报社采编中心的一名记者。5年来,她始终坚守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她的新闻报道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创作的融媒体作品多次冲上互联网平台热搜榜。

刘玢妤的新闻报道关注基层、聚焦一线。《空乘制服是时候“抛弃”传统了》刊发后,多个航司客舱部下发通知优化服装管理,允许带班人员决策服装搭配。她采写的《机务薪酬试点改革进行中》引起了相关部门对落实机务薪酬改革政策的重视。“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一名记者,我们要主动为交通人‘撑伞’,甚至是为大家搭建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房檐’。”刘玢妤常说。

刘玢妤的新闻报道实现了内容“出彩”、应用“出新”。2023年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刘玢妤另辟蹊径对比了C919与多种机型的机舱噪声分贝差异,做出了与其他媒体不同的差异化作品。在采访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她以出色的英语能力完成了全英文视频《外媒记者眼中的“一带一路”》,这也是近年来报社首个原创全英视频。

随机应变是记者的必修课,拥抱变化更是记者需要修炼的心态。今年春节前夕,按照报社《我做一天春运人》春运报道策划要求,刘玢妤与同事阎语前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体验全货机物流装卸工岗位,见证了加拿大龙虾的入境之旅。

由于货运航班的不确定性,他们前后调整了3次采访计划,两次更改出差行程,险些错过航班接机时间。采访当日,青岛下起了雨夹雪,体感温度接近零下。刘玢妤与工作人员将70余吨龙虾卸货、理货,并交付货主,完成整个采访花了4个小时,她的脸和手被冻得通红。

为了更好地反映民生,他们还提前联系了当地的海鲜饭店,拍摄龙虾制作过程,采访食客的餐饮体验,让报道既有专业性更具可读性。这次采访完成的视频报道《你知道全链条空运保障进口生鲜需要多少人吗?》与文字稿件《接机进口龙虾》,获得读者一致好评。

这不是刘玢妤第一次体验式采访报道春运。她曾凌晨3时起床,跟着空乘人员完成航前准备工作;曾通宵达旦,与机场助航灯光保障员修灯具、测照度……机场问询员、餐饮监督员、飞机监护员、航食厨师,5年来她采访了许多一线岗位。《我做一天春运人》已经成为报社春运报道的主打品牌,采访广度和深度还在不断丰富、拓展。

大兴机场通航、京张高铁首发、珠海航展盛况、C919商业首飞……刘玢妤的工作能力在报道诸多重大交通新闻事件的过程中不断精进。5年来,她的作品曾获得第三十四届中国产经新闻奖新闻版面作品一等奖、全国性行业类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全媒体报道精品等多个奖项。

本报记者 谢梓君

养护辖区基础数据烂熟于心

青海省公路局海东公路总段乐都公路段副段长李莲蓬

李莲蓬在清理塌方现场。 张晟 摄

每当有泥石流、塌方,她总是第一个冲锋在前,蹚水踏泥、调查险情、搬石清淤;每当道路积雪积冰时,她总是出现在最前线,身沐寒风、铲冰除雪、抛砂撒盐……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她就是青海省公路局海东公路总段乐都公路段副段长李莲蓬。

参加工作以来,李莲蓬先后担任过公路路政员、养护技术员等,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公路养护事业。乐都公路段上的职工聊起她来,总是夸赞:“她真是厉害,辖养的每一段路、每一座桥、每一个涵洞的基础数据都烂熟于心,说到哪段路就能报出那段路的桩号和路况。”

毕业于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专业的李莲蓬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她深刻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各类新型桥隧、先进设备及技术材料不断涌现,公路养护质量和水平也要与时俱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她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新技术规范。在不断加强自我革新的同时,她积极参与桥梁加固维修、桥梁安防提质升级、公路安全提升等项目,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2023年,在李莲蓬的建议下,乐都公路段积极推广运用液压杂草碎除机等新型养护机械以及抗裂贴、冷补料等新技术材料。当年7月,正值青海旅游黄金期,“最美公路”204省道扎碾公路客流量逐日增加。面对急弯陡坡多、雨季降水量大、养护里程长等情况,李莲蓬带领工区人员在该路段利用新添“利器”——液压杂草碎除机进行多频次养护作业,所经之处蒿草修剪得整齐美观。李莲蓬的“尝鲜”再次成功,新设备降低了一线养护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安全风险,也实现了公路养护事业降本增效。

莲蓬极有生命力,其中莲子质地硬实而富有弹性——坚韧而充满能量,仿佛李莲蓬其人的个性写照。

去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乐都公路段所辖路段受到影响。作为主管养护生产的副段长,李莲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工作作风,果断加入党员先锋突击队,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保通保畅工作中。

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李莲蓬带领技术人员迅速集结,及时奔赴109国道京拉公路、204省道扎碾公路等路段,对沿线桥梁、隧道、交通安全设施及易发生地质灾害路段开展隐患排查,并及时上报地震突发事件信息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为尽快恢复路段正常通行,她现场研判确定连夜清理方案并立即展开工作,经过10小时奋力抢通,道路交通恢复正常通行。

面对余震持续不断、抗震救灾生命线塌方频发的局面,李莲蓬连续在最前线奋战10多天。余震震落山上的滚石,她一边清理一边说:“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抢通公路,更要确保这条生命线的长期安全。”在她的带领下,2台挖掘机、4台装载机、10辆自卸车,将沿线的6处危岩体进行卸载,一处处悬空的石头、土包、砂块很快被清除。事后,沿线的乡亲们说:“以后下雨我可以安心睡个好觉了,卸载这块土包也算是卸下了心里的‘石头’。”

临时保通点附近的村民房屋严重受损,一名8岁的小女孩经常哭泣,李莲蓬利用闲暇之余对她细心开导,不时讲讲笑话,小女孩慢慢舒缓了情绪,走出了阴霾。李莲蓬还协调单位捐赠了帐篷、炉子等急需品,组织一线职工送去生活用水和饭菜,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她身上坚韧、耐心和细腻的特质,百姓都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马菊香

幸福日子是共同奋斗出来的

“卡嫂”郭传兰

郭传兰、何远建夫妇。

2月24日,元宵节,凌晨4时半,浙江余姚的天还没有亮,郭传兰已经起床了,开始为丈夫何远建准备早餐。她特意煮了汤圆,因为前一天,何远建告诉她,当天的活多,要先运一台挖掘机,然后再帮一个工厂运设备,估计会晚归。

作为货车司机的妻子,“卡嫂”郭传兰是家庭的“半边天”,庞大的“卡嫂”队伍更是护卫交通运输安全的“大后方”。

2003年,她的丈夫何远建从老家安徽一个村庄来到余姚帮老乡开车跑货运,为了全家的好日子,起早贪黑,努力打拼。初到余姚时,日子是艰苦的。他们租住的房子面积仅10余平方米,生活空间不大但和睦温馨,加上郭传兰心灵手巧,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除了开车我什么都不用管。”何远建说,“在路上很安心,知道回去她一定做好了饭在等我。有时到家都半夜了,饭菜放在微波炉里,她是为了我方便,按一下就行。”

何远建穿梭在工地、山塘、砂场和路上,免不了常弄得一身污泥或灰尘,爱干净的郭传兰坚持每天为他准备好干净的衣服。“闻一闻,还带着一股香香的太阳味儿。”何远建笑着说。

2008年,何远建看出大件运输的利好市场前景,计划买一辆平板货车开始创业。从拥有自己的平板货车跑运输,到2019年和老乡一起合伙创办宁波继建大件运输有限公司,何远建始终坚守在货运一线。何远建和合伙人秉承诚信经营理念,公司的货源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致富不忘同乡人,他俩相继吸纳9名老乡加入。老乡们目前全部安家余姚,做起了幸福的“新余姚人”。

2017年,郭传兰一家搬进在余姚购置的新居,带动何家三兄妹先后加入货运行业,在余姚买房安家。逢年过节,他们会将在老家安享晚年的父母接来,一大家人团团圆圆。

被问及做了这么多年“卡嫂”,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郭传兰认真地想了很久,最后给出了一番“答非所问”却真实淳朴的答案:“其实,我以前不知道社会上还有个专门的称呼给我们,但听了还是蛮亲切的。如今我们一大家子都在余姚扎根生活,我这个‘卡嫂’还会做下去!大家一起开车跑货运,日子好上加好。”

责任编辑:陈浩然
  • 女性力量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