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报

吉林省吉林市:党建扎根“家门口” 抓实基层治理最末端

2024年04月01日 10:58:52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吉林高新区上东社区举办“童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

吉林省吉林市城区景观一隅。

吉林市龙潭区新安派出所民警在滨江社区与小区志愿者一起开展安全隐患巡查。

“家门口”是基层最底部、落实最终点,也是发展最前沿、民生最深处,决定着各项工作的运行质态、成效走向。近年来,吉林省吉林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鲜明导向,着力向基层末端延伸党建触角,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不断深入,让民情在“家门口感知、民需在家门口回应、民力在家门口聚合”,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贯通“动力主轴”组织体系延伸在“家门口”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吉林市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构建起党建统领社区治理一体化统筹机制,实现党组织网格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

优化工作体系,赋能社区提质增效。以“创五好·争五星”活动为载体,聚焦“书记履职、队伍建设、制度完善、治理和谐、服务满意”目标,开展“五好”社区创建活动,稳妥有序拆分6000户以上社区39个,社区工作者人均服务对象缩减到300户以下,通过“清单+会商”模式清理社区事务374项,减负67%;制定《吉林市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编印《社区工作事务操作手册》,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边界,制定“五星”评价标准20条,打造“五好”社区162个,实现“降压、减负、提标”的三步走提升。

细化治理单元,加强网格治理功能。按照“一网格一支部”原则,采取单独建立、就近联建的方式,建立网格党支部3612个,以党建引领织密社区服务治理网络,整合综治、安全、供热等现有网格,推动实现“多网合一”,建立“问题发现、分流交办、处置办结、结果反馈”闭环运行机制,做到人员、经费、资源随同工作任务一起“入网”,着力解决网格务虚空转问题,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强化党群联动,延伸小区组织架构。聚焦小区这个群众主要生活场景,建强小区功能型党支部,激活楼栋、单元、党员中心户的末端治理服务网络,成立小区党支部1294个,建立楼栋党小组4088个,设置“党员中心户”14722户,广泛开展“小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等实践活动3000余次,以党员示范带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物业机构共同参与小区建设和治理,逐步实现“支部驱动、党员带动、全民联动”的模式,让居民体会到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集结各方力量工作队伍扎根在“家门口”

吉林市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就地挖掘、就近发动,汇聚群众家门口的多方力量,推动社区工作者、报到党员、“双三长”、社区党员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社区干部履职有力。推行“全科社工”工作模式,培育“全科社工”4239名,组建118个社区书记“导师帮带”对子,开展全市社区书记、网格员业务大比武活动400余场,多维度促进能力提升。起草《吉林市城市社区“社工岗”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事业编制专项招聘,鼓励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师职业证书,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报道党员服务有方。扎实推进“双报到”工作,开发了“常态化服务社区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制定《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双报到”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构建“派单、接单、纪实、评价、赋分”“双报到”闭环模式,党员干部线上接单、线下服务,全市809家单位、7.3万余名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居民实事项目1430个。

“双三长”工作有效。挑选有热情、有意愿、有能力的居民和报到党员等群体担任“兼职三长”“日常三长”,形成以党员为主体,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三长”队伍11.8万人。充分发挥节点作用,制定日常、兼职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工作职责清单,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收集处理群众需求1.4万条,逐渐将基层治理拓展到小区、覆盖至楼道、延伸到居民家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区党员担当有为。统筹党员能够做什么、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开展先锋承诺践诺活动,推动社区党员在家门口设岗位、定职责,划分亮明党员责任区2392个,设立党员示范岗1278个,实行党员联户制度,5445名社区党员就近联系独居老人、重病患者、残疾人、孕妇等重点居民1万余户,形成党群一家、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

打造红色矩阵服务阵地建强在“家门口”

党群服务站是基层党建的主阵地、服务群众的联系点、倾听民意的直通车。吉林市围绕“硬件达标、软件完善、作用有效、群众满意”的要求,完善县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立体联动红色服务矩阵。

健全以15分钟为半径的有形覆盖。综合考虑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优化选址布局,让居民步行15分钟内能找到党群服务场所,采取财政投一点、基层拿一点、联建筹一点、党费补一点的方式统筹资金,通过核酸检测采样亭改造、物业企业联建、闲置办公用房改建等方式,新改扩建网格党群服务站112个。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县、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群服务中心(站)797个,实现了“15分钟红色便民服务圈”全覆盖。

拓展以群众需要为核心的服务功能。立足“姓党为民”的定位,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优化服务窗口和功能区域设置。全面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设立党务、政务公开栏,开通便民服务热线,设立业务咨询窗口,让“只跑一次”落到实处。按照党员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警务室、党员活动、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有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面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机关化,真正让门牌上的功能都“照进”现实,打造“一站多室”的立体服务模式。

完善以规范运行为目标的管理制度。结合县区实际,制定党群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工作内容,做到办公定点、岗位定人、工作定责、服务定效。实行网格员坐班、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制度,确保在群众需要的时间、地点服务群众,群众下楼就能找得到组织、看得见党员,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党员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平台。

聚焦群众需求优质服务提供在“家门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吉林市坚持民需导向,聚焦以往存在的“给的服务群众不需要,群众需要的服务给不了”问题,通过“精准摸排、精细实施、精确评估”三步走递进式举措,把党的温暖送到“家门口”。

广泛摸排,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广泛开展民意需求调研,通过议事协商、线上问卷、上门走访等方式,不断畅通民意反映渠道,累计发放回收社区居民需求调查问卷约34万份。实行清单式、台账式管理,按照难易程度、轻重缓急、业务领域、涉及群体等方面逐条划分类别、落实责任、确定时限,解决群众需求8.1万条,构建调研—分流—落实—反馈全链条体系。

精细实施,用心回应群众关切。围绕调研征求上来的群众需求,紧紧围绕“生活安全、居住便利、精神愉悦、身体健康”等居民最关心的事情,部门牵头组织、街道统筹联系、社区发动实施,为群众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党群、政务、生活、养老、托育、健康、就业、法律、文化、志愿十大类基本服务。聚焦“一老一小”群体,以“康、养、学、娱、助”为主题,开展“温暖夕阳”“红心敬老”等服务项目,对独居、孤寡、困难老人上门提供亲情陪护和生活慰问;开展“快乐四点半”“假期暖心课程”等服务项目,不断优化托育服务和成长教育。目前,各社区结合实际,共确定各类服务项目4405个,各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相继开展了寻爱帮扶、便民集市、健康义诊、就业大集、法律援助、公益课堂、应急培训等服务和各类文体活动2.6万场,惠及近百万人次,切实将群众“大小事”办好解决在“家门口”。

科学评估,用情做好民生服务。定期开展居民需求常态化回访、社区服务满意度调查、服务成效民主化测评,及时掌握“活”情况,作为社区选优评先、述职评议、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根据评价反馈情况,针对性开展生活、养老、托育、就业、文化等各类群众需要的服务活动,真正实现了“群众需要所在就是组织行动所向”。

开展专项行动治理成效体现在“家门口”

吉林市聚焦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坚持高位推动、集中攻坚,开展数字化治理能力、物业服务质量、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小区综合执法效能、新就业群体助力基层治理效能五大提升行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共享治理成果。

平台赋能,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成市县两级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设立县(市、区)级指挥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推行“社区输入+线上推送+部门响应”工作模式,采取社区报单、平台流转、部门解决、群众评价的闭环机制,快速有效处置群众合理诉求,目前,已办结事项7.2万件,办结率99%。

多措并举,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开展“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创新“物业党建联建”模式,打造“红心物业”示范项目111个,194个小区实行“红心物业”服务治理,建立物业企业信用“红黑榜”,评定全市228家物业企业信用等级。成立业委会及物管会1475个,引导小区居民、“三长”等参与物业管理与服务。研究制定《吉林市物业管理条例》,通过立法手段规范物业服务质量。

专项攻坚,提升老旧小区环境。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架空线”、环境卫生、“毁绿种菜”等专项整治,排查整改问题29626个,结合创城工作,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0个。组织“双报到”单位和党员干部开展小区环境治理,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力量下沉,提升小区综合执法效能。整合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应急、消防、信访等资源力量,完善“小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开展“执法进小区”活动,市县两级13个部门下沉3953名执法队员,处理私搭乱建、建筑垃圾倾倒、违规停车、私设摊位等问题2233个,强化基层治理硬手段。

暖“新”共建,提升新就业群体助力基层治理效能。组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与城市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实施组织联建、阵地联用、网格联谊、队伍联育、活动联办、服务联动“六联共建”模式,建立“1+N”联系机制和骑手备案制度,实施小哥畅行计划,组建“先锋骑手”“先锋车队”等组织,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认领服务项目298个,联系服务居民群众800余人次,把“最活跃地带”打造成“最坚强阵地”。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4月01日  第17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党员责任区
  • 社区功能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