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迎来了今年的雨水节气。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天气逐步回暖,雨水随之增多。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高三德副主任中医师介绍,雨水节气的养生要点是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在春风夹寒雨的天气下,对于过敏性鼻炎、情绪病、失眠、胃痛、腹泻等常见高发病症,他逐一分享了调养要点。
雨水养生重点
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慎防寒热
高三德介绍,立春过后,天气回暖,雨水增多,万物复苏。在雨水时节,肝气生发、寒热交替反复,此时人体也需要顺应自然,宜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慎防寒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多雨天气里,昼夜温差较大,大家需要提防“倒春寒”,注意增减衣物和防寒祛湿。
他建议,大家可在这段时期里适当增加辛温的食物,如:韭菜、香菜、大枣、牛肉、羊肉、鸡肉等。针对雨水节气的调养要点,还可食用一些疏肝理气、健脾祛湿的药材或食品。疏肝理气可选食材如佛手、玫瑰花、百合、芹菜、茼蒿、橙子等;健脾祛湿可选食材如薏苡仁、砂仁、芡实、莲子、陈皮、山药、白萝卜等。
“在注意寒热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之余,还需要保证适量的运动和调节情绪。”高三德介绍,中医理论认为春季属肝,肝主情志、主疏泻、主筋节。因此,春天需要增加户外锻炼,以求舒展筋肉、保持心情愉悦;适逢雨水时节降雨增多,人体脾土喜燥而恶湿,而春季雨水更易引起脾虚湿盛。所以,雨水节气还要增加出汗机会,适宜慢跑、泡脚、艾灸,建议饮用一些祛湿运脾的汤水来调理身体。
春风夹寒雨的日子,小心这些麻烦找上门
高三德介绍,春风夹寒雨的天气,容易诱发人体“肝气过升、脾虚湿盛”,人们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情绪病、失眠、胃痛、腹泻等病症,对此,他分享了一些中医调养的小建议。
1.过敏性鼻炎:生活上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螨虫、动物毛发等,日常可戴口罩出行或用清水冲洗鼻腔;可多按揉迎香穴、上迎香穴、合谷穴等穴位保健,宣通鼻窍。
推荐茶疗方:可用辛荑花5克、苍耳子5克泡水喝。
2.情绪病:建议日常可多跟朋友谈心,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运动量,如户外登高、打羽毛球、练八段锦等;宜早睡早起,多晒太阳或艾灸;穴位保健上,可以多按压太冲穴、行间穴、足三里穴、气海穴、膻中穴、内关穴,疏肝理气。
推荐茶疗方:可用玫瑰花5克、百合5克泡水喝。
3.失眠:白天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并出汗,如:慢跑、瑜伽等;晚上睡觉前可用温水泡脚、喝热牛奶等;穴位保健上,可多揉按安眠穴、照海穴、申脉穴、内关穴,安神助眠。
推荐茶疗方:用酸枣仁5克、大枣2粒,泡水饮用。
4.胃痛:饮食上宜清淡且规律,胃痛发作时可喝温开水、蜂蜜水、牛奶等缓解;平时虚寒体质的人,可在胃痛未发作时,用艾条灸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从而温中和胃;平素胃热明显的人,则可在胃痛未发作时按压中脘穴、足三里穴、行间穴、曲池穴等穴位,可起到泻热和胃的功效。
推荐茶疗方:陈皮6克、山楂2克,泡水饮用。
5.腹泻:建议饮食上少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生冷寒凉的食物;平时可以艾灸神阙穴、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下巨虚穴,可起运脾化湿的功效。如果腹泻次数较多,需注意补液,且及时就医。
推荐茶疗方:党参10克、扁豆5克、肉豆蔻5克,泡水饮用。
雨水节气,祛湿汤煲起来
雨水季节,不少人容易出现困倦乏力、情绪不畅、腹胀腹泻等症状,高三德推荐了三道应季养生汤方,大家不妨按自己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汤水。
1.五指毛桃祛湿汤
食材:五指毛桃20克、薏米30克、茯苓20克、莲子30克、佛手10克、陈皮5克、排骨300克、蜜枣4粒、生姜3片。
做法:将食材清洗干净,蜜枣洗净去核。排骨剁块,用冷水浸泡出血,与生姜片放入锅中,再加少许料酒去腥,炖煮几分钟去血腥味,用温水冲洗干净;将排骨和所有材料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90分钟。出锅前加食盐少许调味即可。
功效及适合人群:可运脾化湿、疏肝理气。适合雨水时,困倦乏力、湿气重、情绪不畅、腹胀满、易腹泻等人群。
2.鸡骨草薏米大骨汤
食材:鸡骨草20克、薏米30克、陈皮5克、砂仁5克、大骨300克、生姜3片。
做法:将食材清洗干净,大骨用冷水浸泡,与生姜片放入锅中,再加少许料酒去腥,炖煮几分钟去血腥味,用温水冲洗干净。将大骨等材料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60分钟,最后15分钟前下砂仁。出锅前加食盐少许调味即可。
功效及适合人群:具有清热祛湿、健脾和胃的功效。适合雨水时,体质偏热的人群,以湿热为重、疲乏、口疮、便溏、小便黄等人群。
3.牛大力党参茯苓汤
食材:牛大力30克、党参20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桂圆10克、鸡肉300克、红枣4粒、生姜6片。
做法:将食材清洗干净,将鸡肉和牛大力、党参、茯苓、红枣、生姜放入锅中,加上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60分钟,再加入山药、桂圆小火炖30分钟。出锅前加食盐少许调味即可。
功效及适合人群:具有健脾益气、温阳祛湿的功效。适合雨水时,体质虚寒或寒雨天时,见困倦、怕冷、气短、胃寒、气血不足等人群。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