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深圳“机器人谷”】机器人“特产街”的“深”版图

2025年04月23日 21:00:33 来源:南方网 作者:黄小殷

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向具身智能转型的今天,深圳创新走廊“机器人谷”正上演着未来产业的现实图景——清晨,优必选“未来工厂”的机械臂已开始组装新一代Walker S人形机器人,隔壁的智平方AlphaBot正学习汽车线束装配。3公里外的一所高校内,工程师调试着第四代固态激光雷达;隔壁大楼里科研团队正在测试能感知0.1克压力的多维触觉传感器,数据下午就被送进机器人企业测试车间。

这条被称为“机器人大道”的创新走廊位于深圳南山区大学城周边的一条狭长谷地内,“机器人谷”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这里集聚了优必选、大疆、越疆科技等多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具身智能”在这里高效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闭环。背靠城市科创实力,狭长谷地里的科创企业抢抓技术风口,共同推动深圳在未来产业的国际赛道不断“上新”。

场景革命:不再是只会走路的机器人

近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上,深圳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机器人“天工Ultra”步伐最为稳健,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成功夺冠。

这并非优必选第一次脱颖而出。作为中国首个商业化双足真人尺寸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2024年以来,优必选聚焦汽车、3C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不断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通过无数次规模化深度应用测试,优必选构建起了人形机器人应用生态。

近期,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完成全球首次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作业测试。测试涉及总装车间、质检区等复杂场景,覆盖协同分拣、大负载搬运及精密装配等工业任务。优必选多机器人联机“入职”,通过多机协同控制技术,构建了联合规划控制系统,实现轨迹规划、负载辨识与柔顺控制的多机协同,帮助机器人稳定搬运每一个大尺寸物件、拧紧每一颗螺丝。

4月22日,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活力广东”专题活动在深圳启动。网络大V齐聚广东,首站到访坐落在深圳“机器人谷”的企业优必选。“我感觉这里的奇迹更惊艳,超出了我的预期。”财经博主@政中评论 表示,在优必选看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多种可能性。深圳“机器人谷”聚集机器人产业供应链,能更好地发挥供应链之间的相互赋能作用,每一位机器人产业的参与者都有更多创造的可能性。

“机器人谷”位于大学城及其周边,地处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从长岭陂延伸到西丽和留仙洞。

在这条“机器人谷”设立总部的企业除了大疆、优必选之外,还有已经上市的越疆机器人、速腾聚创,以及库玛科技、智平方、肯綮科技、云鲸智能、天羿科技、普渡科技、帕西尼等。

除了优必选,出自“机器人谷”的多个产品在不同细分赛道上大展拳脚,技术突破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生产力,具身智能的技术创新一步步走进产业、融入生活。

越疆科技低成本、高精度的核心产品桌面级机械臂覆盖教育、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相较于其他人形机器人,越疆科技的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了双手的灵活性,企业从整个机器人的底层的硬件,到软件的控制系统,再到AI技术,全部实现自主研发,为机器人构建出了灵活的“纤纤细手”。

开启了家务清洁智能革命的云鲸智能突围而出,成为扫地机器人领域的一匹“黑马”。近年来团队自主研发机器人自清洁、光谱脏污识别、毛发零缠绕等技术,解决了原有扫地机器人只扫不拖、人工干预、毛发缠绕等技术瓶颈问题。扫地机器人一代代更迭,帮助千家万户解放双手。

如今,优必选、云鲸智能等龙头公司使“机器人谷”热度越来越高,宇树科技在春晚“扭秧歌”爆火之后,也选择在“机器人谷”设立新的办公地点。

15分钟的“产学研”圈:供应链就在家门口

在这条狭长的谷地中,除了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的科创企业,还入驻了不少科研机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知名高校均落户于此,专注于财经和资本市场教育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也加入了“群聊”。“高校-研究院-企业”的黄金三角为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铺开新格局。

作为全球电子硬件供应链的核心枢纽,深圳拥有完整的机器人零部件制造体系,无论是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伺服电机,还是动力足、机械臂、灵巧手,都能快速在15分钟的“产学研”圈子里找全配齐。

有了这些天然优势,教授早晨的论文成果,下午就能在隔壁企业的生产线上验证。帕西尼感知科技的触觉传感器直接供应给一街之隔的优必选,跨维智能的仿真数据实时输入智平方科技的训练系统,“上午研发、下午测试、晚上迭代”,机器人产业在这里再次上演了“深圳速度”。

“以前在海外做研发,采购零部件也是从大湾区发货。”帕西尼团队负责人曾直言,如今扎根深圳,供应链就在“家门口”,原本3个月的研发周期缩短到一两周,企业研发降本增效,迭代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

“机器人谷”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高校以“新工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共生联盟”,共享技术、共担成本。

这种生态催生了一批“隐形冠军”:越疆科技的产品技术实现从有到优,占据全球30%市场份额;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出货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会跳、打咏春拳的乐聚机器人“夸父”系列在工业场景中实现5公里零失误作业。

政策赋能:城市未来产业有战略蓝图

以“机器人谷”为牵引,深圳机器人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不俗的竞争实力。近年来,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聚集了2267家人工智能企业和1000余家机器人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2025年,“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种被喻为“有了物理身体的智能”,相比善于思考的语言大模型,更强调与现实世界的动态交互。

深圳再一次快速行动,出台多个政策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和与之配套的政策扶持。深圳新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10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此外,还有《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等重磅发布,为机器人企业发展构建起从技术攻关到终端应用、从产业培育到生态优化的完整政策体系。

一手抓科创建设,一手抓人才招引。深圳南山近期发布的《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提出,通过“成本归零”破解初创企业的生存困境,形成“政府搭台、导师赋能、市场验证”的闭环生态,将创业成本压缩至趋近于零,覆盖人才引入、空间供给、资金支持等全周期需求。

即便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仍处于技术攻坚期,资本市场已经用实际行动探入创新腹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弹药”。

深创投集团总裁刘苏华在公开场合表示,截至2024年底,深创投累计投资机器人产业链项目48个,总投资额达到14.3亿元,覆盖了机器人及其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在深圳投资达4.1亿元,占比近30%。

在近日举行的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座谈会上,深交所负责人也表示,将切实做好资本市场服务,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路演等全链条服务。

“发展具身智能不仅契合深圳的产业生态,也能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制高点。”深圳市委科创委办公室主任、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的话语掷地有声。

站在新一轮的新兴产业风口,深具创新基因的“机器人谷”正以深圳特有的速度与精度,再次编写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全新范式。技术突破与城市生态同频共振,具身智能的产业蓝图,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张阿嫱
  • 机器人
  • 科技
  • 人工智能
  • 优必选
  • 机器人教育
  • 深圳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