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低龄老人两头难

2025年04月24日 15:29:20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施婕

受访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俊武,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 杨 萍

“上有老,下有小”这一传统社会对中年群体的生存写照,如今正成为我国“老二代”的现实缩影。很多60~69岁的低龄老年群体退休后,并不能享受预期的休闲生活,而是投入全新的“工作”状态:既要照料高龄父母,又要协助子女抚育第三代。这种代际照护的双重压力,使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关系、经济负担与身心健康的多重考验。

“双线作战”

黑龙江的张女士今年61岁,一退休便开启了“双线作战”生活。她坦言:“每天一睁眼就像踩上了风火轮,根本闲不下来,比上班还忙。”

作为家中四兄妹的主心骨,20年前父亲去世后,张女士便将母亲接至家中。96岁的母亲虽然生活能自理,但偶尔会突发疾病,需要家人时刻关注。去年老人因骨折卧床半年,吃喝拉撒都由张女士照顾。张女士还有两个孩子,老大今年38岁,老二16岁,为了给老大分忧,自从外孙女出生后,每年会有半年时间在北京帮忙照顾,接送上学、做饭、带着学才艺。在北京期间,她将母亲托付给大姐照顾,但也常常不放心,最怕家里人来电话说“妈又病了”。与此同时,正在读高中的二女儿也时常牵动着她的心,每天都会视频沟通,生怕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尽管在亲友眼中张女士活力充沛,但长期操劳已让她饱受多种慢病困扰,却以“不给家人添麻烦”为由拒绝系统治疗。

这种退而不休的生活模式正在都市银发族中蔓延。家住上海的姜先生两年前退休,如今和老伴儿的生活被切割成两个战场:清晨分头去临近的两个区探望双方父母,下午赶去儿子家准备晚餐,接孙女放学,只有晚餐后才能稍微喘口气。“自从母亲生病卧床,翻身拍背都得专业人员指导。”姜先生感叹道,“父母、子女、孙辈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照顾,退休后便成了托育、养老的中坚力量。”

作为子女,小姜对父母的付出既感激又愧疚:“看着老爸用放大镜研究护理视频的样子,才意识到他也到了需要被照顾的年纪。”小姜手机备忘录里,除了项目节点,还新增了“周六替班”“买特医食品”等家庭待办事项,自己的年假全都用于接替父母,让他们多休息几天“喘息一下”。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80岁以上人口达3580万人,占比达到2.54%。随着人均寿命增加,低龄老人照护老年父母的情况越来越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党俊武认为,从以往的“中年夹心一代”到如今的“退休夹心族”,是长寿时代发展的必然,未来两头照顾的情况会更普遍。

温暖与负重

低龄老年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角色转变——他们既是古稀父母的“养老安全网”,又是孙辈的“成长保护伞”,在促进家庭和谐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负担。

从积极层面看,低龄老人既传承了孝道文化,让高龄父母实现“原居安老”,又通过教养第三代减轻子女压力。另一方面,低龄老人能从中获得自我价值,在与孙辈的相处中得到情感慰藉。姜先生感慨:“看着小孙女学会叫外公、外婆,扶着老妈复健迈出第一步,这种幸福感是钱买不到的。”正如党俊武所言,代际照护蕴含着双向滋养的能量,这种血脉相连的扶持,既缓解了社会养老育幼体系的压力,也让照护者在付出中感受到生命价值。

但在照护过程中,低龄老人也面临不少困境。一是经济难题。对于家庭收入不高的低龄老人而言,无论是照顾“老老人”还是“小小孩”,很难寻求市场化帮助。家住上海老式里弄的刘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育儿嫂一个月要8500元,住家保姆6500元,再加上包吃包住,仅靠自己和老伴儿的退休金远远不够,因此大部分的照料重担还得自己来扛。

二是健康挑战。根据研究预测,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及比例,将由2020年的4564万人(17.11%)上升到2030年的6953万人(17.44%)。一旦“老老人”失能,不仅会增加照护和经济负担,还会让不少家庭成员心态崩溃。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总干事杨萍表示,长期照护带来的身心耗损常使照护者陷入“自身健康透支”与“照护责任不可推卸”的两难境地。

三是观念影响。杨萍表示,在代际互助中,中国社会普遍将有限的家庭资源向子孙倾斜。一些老人生重病后,往往选择不治,把钱留给后代读书、买房,从而损害了自身健康。

四是支持系统缺位。目前,面向家庭的社会养老服务和婴幼儿照护体系不完善,低龄老人仍需要承担主要的照护职责。

多层面减负

破解低龄老人的照护困局,需要编织一张多方协作的支撑网。两位专家表示,唯有个人、家庭、社会、市场、政府形成立体化支持体系,才能让老人在“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安”中找到平衡点。

个人层面,自我关怀应成为必修课。建立“健康优先”意识,学会与兄弟姐妹协商制订照护排班表,在守护父母与帮扶子女间划出缓冲带,适度的责任让渡既能保持代际温度,也为自身留出喘息空间。

家庭层面,家庭成员间凡事多体谅。“老老人”多理解子女的不易,子女应主动承接“反哺”义务,通过科学分工将育儿压力分解转化,不全然依赖父母,不过度消耗长辈的健康。

政策层面,政策设计应注入温度。社区应建立“一老一小”综合性服务场景,推动专业照护资源下沉,发展社区普惠托育服务;完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机制;鼓励企业提供灵活的福利政策,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

社区层面,加强适老化改造。通过安装防滑设施、紧急呼叫系统,进行家居设计改造,构建智能、安全、便捷、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进而延长老年人居家自理时间,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

责任编辑:张阿嫱
  • 社会万象
  • 老年人
  • 健康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