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正在省博物馆开展,150件(套)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文物令人流连忘返。该展览将持续至今年10月。
今天,我们“走进”省博,“走近”几件自带BGM(背景音乐)的老宝贝,在品鉴古人精湛工艺的同时,聆听它们合奏的一曲荆楚壮歌。
唐代陶乐俑:如听仙乐耳暂明
出土于武汉何家垅188号墓的这套唐代陶乐俑,宛如从盛唐画卷中翩然走出的精灵。她们的跪姿优雅且端庄,分别在演奏腰鼓、笙、琵琶和拍板,似在为一场盛大的宴会各展才艺。吹笙者,轻启朱唇,将情思融入婉转音符;抚弦者,指尖轻拨,让袅袅乐音绕梁不绝……其中的四弦琵琶,正是唐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人乐器,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以及不同民族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四位乐俑的面容温婉愉悦,眉眼间的自信与从容,于无声处呈现出唐代音乐艺术的瑰丽图景,让人得以一窥千年前的风雅与辉煌。驻足凝视她们,仿佛翻开千古乐章,如听仙乐耳暂明。
唐代陶乐俑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摄
彩漆浮雕十弦琴:琴音袅袅越千年
这件战国漆器,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琴是迄今所见先秦至西汉时最精美的古琴之一。通体髹漆,深沉的底色上,朱绘纹饰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无不彰显着楚文化的神秘而迷人。尤为精妙的是,琴身上多条浮雕的龙蜿蜒盘踞,龙身矫健,龙姿威严,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欲乘风云直上九霄。这些龙纹是精湛工艺的呈现,更赋予了这把琴独特的神韵和气质。
古琴是最有文化底蕴的乐器之一。将目光停留在这把琴的每一道纹路上,仿佛能穿越时空,聆听到千年前的袅袅琴音。
彩漆浮雕十弦琴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摄
高山流水画像砖:知音相会与君鸣
这块南朝的高山流水画像砖,出土于襄阳市樊城区王寨墓地,由襄阳市博物馆收藏。
南北交汇的襄阳首次发现高山流水题材画像砖,反映了湖北知音文化在南朝时期的存在,是研究南北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但见砖面之上,浅浮雕技艺勾勒出的图景,古朴而生动。一对心意相通的朋友,沉浸于“高山流水”的知音之境。一人坐于琴前,指尖轻拨,琴音潺潺而出,萦绕在天地之间;一人神态专注,侧耳倾听这至美之音,感受心灵共鸣。
一曲高山流水,千载清风明月。这幅砖画的背景,山水景致虽简约却意境深远。起伏的山峦、飘逸的云纹,都在烘托这知音相会的高雅氛围。
战国四列枚扁钟:雅乐遗音岁月酬
这件战国四列枚扁钟,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它静静伫立,诉说着悠悠千古事。钟体古朴庄重,线条简洁流畅;钟身上整齐排列的四列枚,颗颗饱满,犹如音符,似随时能奏响动人的旋律。
雅乐遗音,它承载着古代的礼仪文化,是古人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的结晶。历经漫长岁月,它的表面染上斑驳锈迹,每一道锈纹都是一页史书,记录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目光触及,仿佛看到它在庄重的氛围中被敲响,那清亮悠远的声音,萦绕于殿堂,传递着人们的祝福与祈愿。
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摄
《昭君出塞图》:独奏风华与大义
这幅清代《昭君出塞图》,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为首次展出。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和亲的典范,这幅画作宛如一轴历史长卷,将千古佳话娓娓道来。
画中昭君,身姿优雅而坚毅。她身着华美汉服,衣袂飘飘,似在塞外的风中舞动着大汉的风华。她的脸上有淡淡哀愁,目光中却又透着远赴塞外的凛然。而背景用大块质朴的底色,尽显塞外的广袤无垠、空旷寂寥。
整幅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图,将昭君出塞这一历史瞬间凝固,恰似她怀中的琵琶,弹奏着一曲美人的风华与大义,道尽至今仍然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
抗战歌曲集《大家唱》:时代强音冲云霄
在武汉编印的抗战歌曲集《大家唱》,由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收藏,文物为首次展出。
封面泛黄,略显破旧,却承载着一段炽热而激昂的岁月。
封面画中,指挥者身姿挺拔,手中指挥棒高高扬起,奏响一曲时代的强音,激情满怀,引领众人。红色与黑色的条纹,如同跳动的音符,为歌本增添了一抹别样风采。
特殊年代,这些歌本不仅仅是纸张与音符、文字的集合,更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团结的象征。每一首歌曲,都曾在无数个角落唱响,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两本《大家唱》,仿佛仍能听见那昂扬的旋律,在时光的长河中经久不息。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主办方提供)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