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魏 磊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为脑中风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最终坏死,并引发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的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大致死原因,而脑梗死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不可控因素,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心房颤动、不良生活方式等可控因素。后者作为脑梗死发生的“帮凶”,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控制。
久坐不动,血管易“生垢”。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增加血液黏稠度,使代谢废物和脂质更易在血管壁沉积,进而形成斑块,甚至引发血栓。建议白天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管“污垢”堆积。
高盐高油,血管易“变硬”。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离子过多,导致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受损;高油食物则会让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飙升,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建议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提倡适宜人群使用低钠盐;少吃油炸食品,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
情绪波动,血管易“抽筋”。生气、焦虑会使身体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飙升。这种血管的“抽筋”容易使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恶化;长期情绪波动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平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血管反复经历“过山车式”的情绪刺激。
夜间打鼾,血管易“缺氧”。严重打鼾,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夜间反复缺氧,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被迫加倍工作泵血,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长期缺氧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心脑血管血栓形成。这类患者常常伴有白天嗜睡、晨起头痛等症状。若出现明显的夜间打鼾,建议调整睡姿,避免仰卧,并尽早就医检查。
烟不离手,血管易“发炎”。吸烟不光损害呼吸系统,增加癌症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硬化。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同时,吸烟者的家人吸二手烟,同样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建议积极戒烟,必要时通过药物或行为干预来科学戒烟。
防治脑梗死必须以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为前提,平时应积极锻炼、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体检。如果身边有人不幸出现脑梗症状,需保持冷静,迅速拨打120,等待专业人员到来,同时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确保患者处于安全、舒适的地方,保持呼吸道畅通。第二,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必要时需进行心肺复苏。第三,若患者出现呕吐,要将其头部转向一侧,以防窒息。第四,不要给患者任何食物、水或者药物。第五,向医务人员提供准确信息,包括发病时间、正在服用的药物等。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