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馆。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陈浩
春阳台艺文中心
“村晚”节目省级非遗“舞貔貅”
7月2日至4日,2025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在韶关举办。研讨会上公布了2025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共24个,广州三项入选。
此次公布的24个案例涵盖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新空间、志愿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生动实践。广州的三项分别为广州市文化馆“文旅融合与多元运营的创新实践”、增城区派潭镇人民政府“从田间到舞台:派潭村晚演绎乡村振兴‘精气神’”、花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花都区塱头村: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激发乡村公共文化活力”。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15年首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场”——广东公共文化研讨会,着力打造公共文化对话交流平台、理论研究高地。十年来,研讨会聚焦全国公共文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紧扣时代脉搏,云集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问道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广东公共文化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本届研讨会围绕“文化生活,触手可及”的总主题,设立“直达基层:优质文化资源高效供给”和“改革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两个分主题。
广州市文化馆:探索新业态惠及千万人
新馆开放以来,广州市文化馆以打造“新型文化综合体”为目标,在坚持公益属性、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社会力量参与路径,吸引全民参与共建共享。2024年,广州市文化馆接待市民游客超过141万人次、组织文化和旅游活动超过3700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超过2400万人次;群众总体满意度高达98.92%,较2023年提升了1.57个百分点;园区文旅消费突破550万元。自2023年开放至今,广州市文化馆两次入选全国“公共文化空间品牌”创新案例,成为首批“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单位、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挂牌成立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中国委员会湾区文化艺术交流(广州)中心。
馆方秉承“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通过“全民艺术普及联盟”“花城市民文化空间”“繁星行动”“群星工程”等公共文化共同体标杆项目的不断推进,在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社会力量参与范围,打破单一运营模式,结合场馆空间特色和服务类型,同步推进以社会合作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公开招募开展部分场馆合作运营等五种创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系列化,并且在内部促进多种业态和服务类型的合作共赢。在保障公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遴选更多优质社会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盘活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24年由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的活动达1389场次,节省财政资金约1000万元。
花都塱头村:政企村联动古韵变流量
近年来,花都区积极探索引进社会力量激发乡村公共文化活力的新路径,通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着力解决乡村文化建设渠道不畅通、资源发掘利用欠缺、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动力不足等问题,以古村落文化振兴为切入点,通过公益性投入探索农村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助力塱头古村蝶变新生。
目前,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已建成春阳台艺文中心、精品民宿、文化集市、商业街、公共绿地等功能区,周边配套、景观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2023年,塱头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政企村合作”塱头模式入选广东省“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名单,列入广州市“百千万工程”系列展示片公开展播范围。2024年,炭步镇塱头村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春阳台艺文中心获评2024年广东省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并纳入广东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塱头村发展特色民宿,开展古村“老屋唤醒计划”,将乡居院落改造为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乡墅“和春住”,获评第八届黑松露奖·年度精品民宿,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家荣获二星推荐的民宿。
通过项目带动,塱头古村火爆出圈,成为广州热门打卡地,塱头古村景区周末日均人流量由原来的不到200人提升至目前的超7000人。2024年接待游客超9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4倍,创历史新高。
增城派潭“村晚”:“村晚”造IP红柿价翻番
增城区派潭镇于2023年8月中旬启动“村晚”系列文化活动并火速“出圈”。“村晚”活动至今成功举办26场,累计线上线下浏览量超2.5亿次。
派潭“村晚”两度登上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不仅获评广州市“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2024年度广东省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更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派潭“村晚”将“送文化下乡”变为“育文化在乡”,以文化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以“小活动”激活乡村“大价值”,成为基层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作为农文旅融合“流量入口”,大力调动乡村资源,多元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了派潭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佳松岭村的特色盆景、鹅兜村的餐饮产业均因“村晚”而受到关注并得到发展,密石村大红柿子过去价格仅3元/斤,利用“村晚”大力推广,价格飙升至8元/斤。
派潭“村晚”以“舞貔貅”为原型创作IP形象“优优”和“好哥”,探索IP品牌文创发展,突出生活化、时尚化、品牌化,助力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跨越、向文化经济转变。当地的“村晚”一条街,有特色小吃区、民宿和酒店推介区、文创产品区等众多临时免费摊位,为派潭烧鸡、凉粉、民宿、酒店等特色资源引流推广,点亮夜经济,为镇域经济赋能。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