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的玉米地宛如绿色海洋,翠绿的玉米秆笔挺向上,黑色滴灌带纵横交织。村民尹国胜站在田埂上,满脸笑意地算起经济账:“自从用上节水滴灌,玉米长得更好,每亩还能省下二十多块水费!”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节水带来的实惠。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那时候浇地全凭经验,有时候水渠里的水漫得到处都是,交水费的钱多得很。”尹国胜回忆往昔,言语间满是感慨。
而这一切的改变,皆源于一场意义深远的“节水革命”。
吴忠市利通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85.7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800毫米,灌溉要引黄河水。1987年国务院批准通过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黄河界定了370亿立方米的年度供水总量,并在供水总量内为各省份分配具体限额,俗称“八七”分水方案。30多年来,用水限额没有调整过,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农业用水占比86%以上,工业、城市发展用水缺乏。如何破局?
航拍黄河宁夏吴忠段。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
2023年利通区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化灌区首批试点县,一场以“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核心的变革正式启动。利通区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把用水总量、水体质量、生态流量等关键指标,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人口布局、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节水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就是农业用水。
走进利通区的田间地头,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令人赞叹。纵横交错的水渠间,电子闸门在各渠道渠口精准测控水量。灌水员只需拿出手机轻轻一点,几百米外的灌溉闸门便自动开启,水流精准地流入田间。“这是我们统一安装的测控一体化闸门,就像给每块农田装上了‘水表’,既能精确测量用水量,又有效解决了以往手动开关导致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利通区水务局副局长杨自健介绍。
近年来,利通区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现代化灌区量测水设施改造项目,建成900多套渠道测控一体化计量设施,将用水管理精确到每一立方米。
利通区高闸镇水渠间的电子闸门。人民网记者 梁秋坪摄
从大水漫灌到“精打细算”,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利通区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打开现代化灌区业务应用平台,瞬时流量、本年用水指标、本年累计用水量……每组用水户的用水情况一目了然。
“每个村都有一名灌水员,负责闸门的开关等工作。同时,平台会自动汇总各类信息。”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这里既种旱作物,也种水稻。但是不能把它们‘插花了’来种,因为水稻用水量大,一起灌水旱作物会被淹。采取分别成片种植的方式,灌水、计算水费都方便。”
业务应用平台显示,截止到6月25日,一组用水户已经用了今年指标的10%,另一组用水户则刚用了今年指标的5%。
“用量少的是承包大户,采用了高效节灌。”高效节灌工程可以将用水量减少一半,青贮玉米的产量却能从每亩3.7吨提升至4.2吨。年底如果有节水奖励,还能再分一笔。
这一套系统还可以现实水肥一体,省工省时。“过去种地是全家一起上,现在靠设备,一两个人就可以管几百上千亩。”
据了解,自高闸镇民鑫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灌域共节水2108.8万立方米,发放节水奖金47.71万元,亩均水费从80元直降至52.4元,节水红利实实在在装进了农户口袋,积极性大大提高。
利通区高闸镇高效节灌蓄水池。人民网记者 阎梦婕摄
然而,现代化灌区项目建设面临投资规模大、收益期长、收益率低等难题,仅靠水费收入难以满足项目运营成本、投资回收及合理收益需求。利通区解决的思路是“共赢”,均衡各方利益。
2023年3月,利通区政府委托水务局与宁夏水发利通现代农业供水有限公司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开展项目建设运营,节约的水资源可反哺工业企业发展,公司也可从中营利。“随着水发公司的参与,实现了行政的事交给政府干,市场的事交给企业干。有效破解了‘谁来投’‘谁来管’‘钱咋融’‘如何还’等一系列问题。”杨自健说。
如今,利通区已构建起“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银行贷款支持、公司良性运营、群众持续受益”的机制,确保工程综合效益长久发挥。
当一条沟渠,融入数据“流淌”;当一道闸在收放自如间,实现水量精准计量……“谁节约、谁受益”“节水就是省钱”的用水观念已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扎下了根。目前,利通区31万亩现代化灌区实现高效节水,年均节水3100万立方米,2024年发放节水奖励金78.18万元,节余水量流向高产出、高效益领域,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何晶茹、赵文瑞、姚奕、梁秋坪、宽容、穆国虎、梁宏鑫、高嘉蔚、周航)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