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马丽娜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邹俊杰
意大利撒丁岛上有一个著名“长寿小镇”——每2000~3000人中就有6位百岁老人,长寿密度全球罕见。在地球另一端,日本冲绳是全球女性寿命最长的地区,90岁以上老人独立生活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长寿老人聚集出现的地区,被称为地球上的“长寿蓝区”,仿佛藏着人类健康长寿的秘密。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机构联合发表在《医学前沿》的新研究,通过分析全球长寿人群的特征,揭示了遗传、代谢、免疫与生活方式共同编织的长寿密码。
长寿拼基因,更拼习惯
“长寿老人”被定义为年龄超过90岁的老年人,尽管他们表现出衰老迹象,但在年龄相关的功能衰退和疾病中,大部分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并能够达到终身健康的老龄化过程,是研究健康老龄化与寿命的绝佳模板。
新研究纳入全球多个“长寿蓝区”内的百岁老人,对其基因特征、代谢物指标、免疫功能,以及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指标层面,全球长寿老人拥有显著共性——动脉粥样硬化倾向较低;血浆中抗炎因子水平更高;DNA修复能力显著增强,且与年轻个体相比,细胞损伤概率更低;褪黑素分泌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百岁老人却保持不变……
研究中,长寿老人呈现出家族、地域聚集性,因此长寿常被归因于遗传基因。比如,长寿老人的亲属实现高龄的几率更高,罹患重大老年慢病的风险更低,这类家庭很可能拥有促进长寿的基因组合。然而,研究人员强调,长寿老人的人生阅历、行为模式与遗传基因形成的奇妙互动,同样功不可没。在人类寿命差异中,基因差异仅能解释25%,饮食习惯、运动量、健康管理、心理因素等非遗传因素,可占据约50%,这些共同左右着长寿的结局。
五大长寿共性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马丽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长寿并非偶然事件,医疗进步、供水卫生改善、疾病教育普及、疫苗接种等社会因素,共同延长了人类寿命。”新研究还总结出长寿老人的五大特征——内分泌稳定、代谢良好、免疫韧性强、饮食热量限制,以及规律运动。
内分泌:器官“协调员”。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内分泌系统协调着全身器官组织的运作,长寿老人往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低,且胰岛素抵抗程度较轻。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俊杰表示,这些指标是维持血管健康、血糖稳定的关键,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种慢病的发生风险,而肥胖、滥用药物、蛋白质摄入不足等可引发内分泌紊乱。
代谢:进入“低能耗”。研究发现,长寿老人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稳定且正常偏低,并保有一定量的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参与新陈代谢调节、生长发育等机能,偏低时会使机体进入“低能耗状态”,荷兰一项研究显示,甲状腺水平正常但偏低者,寿命可延长多达3.5年。对于性激素,百岁女性体内的雌二醇(最强效形式的雌激素)显著高于88~99岁人群;94%的90~106岁男性睾酮水平正常,均有助维护骨骼健康、维持心血管和认知功能。但需提醒的是,甲状腺激素水平过低或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严重时可造成心动过缓、心力衰竭。
免疫:感染“防御队”。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自然下降,因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但在长寿老人体内,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依然活跃。马丽娜表示,这有助保持免疫系统的警戒性,降低炎症水平,减少器官、组织受到的伤害,预防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这离不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食限制:代谢“减负员”。饮食热量限制指将总热量的摄入减少20%~60%,是唯一被证实能延缓衰老并延长寿命的干预手段。长寿老人的饮食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比如谷物、蔬果和豆类,富含抗氧化物质,肉类、加工食品摄入量较少,甜食、精制谷物、果汁和含糖饮料被视为不健康食物。邹俊杰说:“减少热量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可减轻消化和代谢负担,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但少吃不等于节食,前提是保证营养均衡,每日热量摄入至少1200~1500千卡。”
规律运动:机体“充电桩”。研究发现,“长寿蓝区”的居民通常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比如意大利撒丁岛居民住在山区,日常通勤、放牧等运动量较大。美国明尼苏达州曾效仿该模式,为居民增加10英里(约16千米)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一年内居民预期寿命增加了2.9年。马丽娜指出,与静息状态相比,骨骼肌参与的身体活动能显著增加能量消耗,不仅能部分逆转衰老的影响,还能帮助老年人维持机能储备。
复制“蓝区”生活策略
作为人类长寿的范本,长寿老人的延寿策略已成为公开的秘诀,大家不妨效仿他们的生活方式,给健康寿命做加法。
饮食要“八分”,营养需“十分”。马丽娜介绍,日本冲绳居民的“八分饱”饮食值得借鉴。如果难界定八分饱的程度,吃饭时建议关掉电视、收起手机,要求进食时间不少于20分钟,选择小块食物、小盘子,细嚼慢咽,在每两口之间放下餐具,给大脑足够的时间接收饱腹感信号。吃完饭后问问自己:“感觉现在能做瑜伽或跳舞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正处于最佳的八分饱状态。
需强调的是,八分饱的前提是营养摄入均衡,尤其是维生素、蛋白质,建议多吃蔬果、全谷物、豆类和块茎类蔬菜,比如蓝莓、西兰花、豆腐、土豆等;每周吃一次深海鱼,两次鸡鸭等禽肉。
运动不刻意,时长别缩水。研究发现,运动量越大(持续时间×强度),延寿益处越明显。两位专家建议,如果身体有条件运动,建议每周至少保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次进行,比如快走通勤、爬楼梯回家,或出门慢跑十分钟等,有助提升心肺功能;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做俯卧撑等,可增强肌肉力量。
但邹俊杰强调,当下我国居民的运动重点在于先减少久坐时间,而非急于做高强度训练、跑马拉松,以免打消运动积极性。中国“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的居民日常“非刻意”运动十分丰富,他们将做园艺、散步、做家务等真正融入了日常,有些地区的长寿老人还经常跳舞。如果每周扫地、擦地、换床单、收拾房间的累积时长达到300分钟,也相当于有氧运动150分钟。
融入同龄人,接触年轻人。“长寿蓝区”十分看重与家人的牢固联系,有自己稳定的社群伙伴,而且年轻一代重视并帮助老一代。新加坡是历史上首个“人工蓝区”,当地居民大都住在人口多样性丰富的高层建筑中,日常可在周边餐饮、户外空间相聚交谈,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代际互动丰富且自然。
两位专家认为,社交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即使是短短10分钟的“微连接”也能提升情绪,老年人不能宅在家里,建议每周安排1~2次家庭聚餐或好友聚会;多走出门加入同年龄段的群体活动,比如社区志愿者团体、读书俱乐部等,娱乐、闲谈都是最自然、不耗心力的交流方式。同时,主动了解身边年轻人的世界,能学到新事物、接触新观念、涉猎未知的领域,从而达到维持脑力、打开新世界的效果。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