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好友团圆聚会,是许多人享受美食的时刻。但你能想象吗?仅仅几只虾,就可能引发一次危及生命的严重过敏反应。
“患者当时意识清楚、还能自己走动,几分钟后就突然视力模糊、倒在急诊科门外,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在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孙劲旅的记忆中,这并不是一场稀奇的急救,而是一种医学常态——严重过敏反应。
它可能被误以为只是“皮肤痒”,但短短几分钟,可能发展为呼吸困难、休克、意识丧失,危及生命。新华网健康频道“过敏系列科普”特别专访孙劲旅教授,带你深入了解这种被严重低估的健康威胁。
不止“过敏性休克”,你以为安全的食物也可能“埋雷”
在很多人印象中,“严重过敏”就是“休克”,但医学上“严重过敏反应”的概念其实远远早于休克阶段。孙劲旅指出,这类反应的表现可大可小,但一旦识别不及时,极易快速升级成多系统功能紊乱甚至休克死亡。
“最早期的症状可能只是手心脚心发痒、头皮麻木,全身起风团,甚至只有咳嗽或轻度喘息。但如果同时出现两个器官系统的症状,比如皮肤和呼吸道,或皮肤和消化道,那就已经构成严重过敏反应的医学诊断,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紧急处理。”他说。
令人警惕的是,也有患者没有任何皮肤反应,直接出现喉头水肿、气道痉挛、意识模糊甚至猝倒,几乎不给人任何反应时间。
根据孙劲旅教授临床观察,食物、药物和昆虫叮咬是三大常见诱因。其中,最常见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坚果、虾蟹等;药物方面,以抗生素、化疗药物和造影剂为代表;而蜜蜂、火蚁、蜱虫等昆虫叮咬也需高度警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很多“生活中常见食物”往往隐藏在复杂烹饪或包装食品中,让人防不胜防。“他说起一位青少年患者,本身对虾有轻微过敏史,但春节那天太高兴,一口气吃了二十个虾,不久便出现皮肤潮红、胸闷、视力模糊,家属试图带他赶往一所三甲大医院,却在中途倒在了家附近的一所医院急诊门口。所幸医生反应迅速、三次注射肾上腺素后才抢救成功。
“我们说防不胜防,绝不是危言耸听。还有人吃了‘西红柿鸡蛋汤’突然发作,最后发现是邻居为了美味在汤里加了一点山药;有人只喝了一口加了荞麦的粗粮就昏倒了”
这些患者常常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中招,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对这个过敏”。
严重过敏紧急时刻怎么救?日常生活注意什么?
一旦识别为严重过敏反应,最关键的就是迅速处理。
“第一步是判断症状,第二步立即拨打120,第三步立刻就近送医,而不是选择更远的大医院。”孙劲旅表示,错失黄金5分钟,常常是抢救失败的关键因素。
治疗方面,他强调,肾上腺素是“首选药物”,哪怕患者有基础心血管疾病,也不能因此延误。“太多人不敢打,怕‘有心脏病’,但我告诉你:当你已经快休克的时候,不打才是致命的。”他曾遇到一位患者,在对方出现三系统症状、血压降到测不出来后,连续四次注射肾上腺素,最终将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与此同时,有过严重过敏史,生活中必须提前做准备。
孙劲旅反复强调:对于有严重过敏史的人群,“随身备药+远离风险”是必须做到的两条底线。
他讲起一位患有食物-运动依赖性过敏反应的病人,早晨吃完馒头、喝完牛奶就去赶地铁,结果晕倒在地铁车厢。“他平常都没事,但就是‘吃+动’这个组合,让身体反应失控。”最终确诊为小麦相关的运动诱发型过敏。“他现在只能吃米饭,不能吃面食,要是吃面食,就在六个小时内不能运动。” 他说:“还有患者是喝酒后或者口服解热镇痛药后,不运动也会发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儿童。孙劲旅特别提醒,儿童一旦查出严重过敏原,家长不仅要记录清楚,还要告知学校老师、同学,最好坚持送饭。“孩子还小,别人给的食物分不清,你得告诉他:别人给的食物,不能随便吃。”
“总之,我们要记住:严重过敏反应不仅仅是食物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孙劲旅说。
预防严重过敏反应,从每一次记录开始
孙劲旅表示,食物结构、环境暴露、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过敏性疾病不再只是个体问题,而是日益扩大的公共健康议题。
在采访最后,孙劲旅特别强调,最重要的一步其实在于“明确病史”。
“每个有过敏反应的人,都应该留下准确的病史记录,写清楚是哪个药物、哪种食物、什么情境引发的。尤其是就医记录、过敏成分名称,别只记商品名。”他表示,很多患者说自己“对十几种药过敏”,实际上可能只是同一成分多种商品名混淆所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用药限制。
“不是每一个过敏都致命,但很多严重过敏反应都有可防可控的机会。”孙劲旅提醒,“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知识、做好记录、快速正确应对,就能把本该‘突发’的健康危机,变成可化解的风险。”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