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体温难下降、脱水引发热中风、影响睡眠情绪差
受访专家:
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式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王军宇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近期全国近20个省区市,约1/3的国土面积迎来高温“烤验”,多地突破历史记录。值得警惕的是,高温已不再局限于白昼,近期《科学美国人》刊文警示,夏季夜间气温长期居高不下,正在带来诸多健康威胁,导致急诊量、住院人数和早产率显著增加。热夜,俨然成为比白日高温更隐蔽的“健康掠夺者”。
今年夏夜格外热
“热到睡不着”已成为今年夏天不少人的“通感”。中国天气网报道,7月以来我国遭遇今年最强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共计115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夜温观测的最高纪录;7月14日起,河北南部、河南、陕西关中、湖北西部等高温核心区,不仅日间最高气温达39℃~43℃,夜间最低气温也逼近或突破30℃。
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介绍,白天与夜晚持续高温的状态,被称为“复合型高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比如四川盆地等低纬度地区昼夜温差较小,易出现“日夜连轴热”。目前,我国日最高气温一旦达到或超过35℃,便标志着进入高温天气,但对“热夜”尚无统一定义,比如气温度数、持续时间尚未界定。参考我国香港地区的标准,夏季日最高温不低于33℃,便是热日;最低气温不低于28℃时,便会发出“热夜”警告。据统计,1884~1913年,香港平均每年仅出现0.6个热夜,而1995~2024年攀升至28.8个,预计本世纪末将突破160个。
王式功表示,在公众的认知中,日落后气温会自然降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城市化发展导致地表硬化面积越来越大、对水分的涵养能力急剧下降,蒸发量减少,加剧了“城市干岛效应”;同时,密集的混凝土建筑群、柏油道路比绿色植物反照率更低,白天吸收储存了大量热量,夜间却不能迅速散热,而是持续释放,产生“城市热岛效应”;上述两者的叠加,造成城市夜晚比郊区热得多、高温持续时间也长,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区。一项区域性气候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即使未来严格控制碳排放,热夜发生频率仍会上升约30%,热夜平均强度将会上升超过50%。曾经的清凉夏夜或许会一去不复返。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高温还伴随着“高湿”。以专业角度来看,“热感”程度可用湿球温度来衡量,数值越高,意味着高温高湿环境让身体越难散热,“桑拿”感更强。研究显示,湿球温度超过35℃时,体温调节功能便开始进入挑战。
热夜是独立的健康威胁
当下,公众对白日高温热浪的关注度很高,相关避暑、降温措施也比较全面,但大多对夜间热浪的危害性并不熟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军宇表示,夜间高温带来的损害一点也不亚于日间高温,真的可能“要人命”。《柳叶刀·星球健康》发表的多项研究明确指出,热夜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40%~50%的死亡风险;预计从2010年到2090年,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将增加近6倍。
体温升高引发中暑。机体核心体温(即内脏温度)需维持在约36.1℃~37.2℃的狭窄区间内,以保障内部器官的正常功能,通常会随夜间活动减少、环境温度下降而降低。美国华盛顿大学全球环境与健康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埃比表示,如果夜间温度居高不下,核心体温难以恢复正常水平,次日基础体温便会升高,这种“热量冗余”持续累积,会对细胞、器官造成慢性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表现。这也是热浪来袭后约24小时死亡率攀升的原因之一。
老人需警惕“热中风”。王军宇表示,热夜对心血管的威胁尤为显著,尤其是老年慢病患者。部分老人因担心频繁起夜,会减少睡前饮水,或怕受凉不开空调、关门关窗,极易升高卧室温度,造成夜间出汗过多,引发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容量降低,增加脑梗、心梗的发病风险。同时,高温可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骤升,也易诱发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急症。老年人、儿童、慢病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敏感度降低,难以及时察觉脱水和夜间“中暑”信号,更需谨慎防范。
入睡困难削弱免疫。环境温度对睡眠质量有决定性作用。美国《细胞》子刊曾刊发的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人们被热醒的次数越来越多,夜间温度升高使每人年均睡眠时间减少了44小时。王式功表示,环境温度过高(尤其高于28℃)或湿度过大时,身体散热困难,就会阻碍入睡,造成睡眠不足、质量差,而睡眠是机体修复的最核心时段,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加上温度升高可促进炎性因子分泌,加剧慢性炎症反应,会增加感染等多种疾病风险。
心理问题随之加剧。高温本就易使人心情烦躁、焦虑,热夜造成的睡眠紊乱更是会放大这些负面情绪。《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夏季最凉爽的日子相比,最热的日子里因心理健康问题到急诊科就诊的人数增加约8%,自我伤害、药物使用、焦虑或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急诊量,均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多管齐下防夜间中暑
无论是日间还是夜间中暑,王军宇介绍,均离不开3个关键条件: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夏季热夜虽没有太阳直射,但外界温度高、湿度大会影响机体散热,北京7月频繁出现的‘桑拿夜’需格外警惕中暑风险。”防范夜间中暑,专家们建议通过4招筑牢防线。
温湿需要双控。控制卧室的温度和湿度是防范夜间中暑的关键,建议备个温湿度计进行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5℃左右,老人可以稍微放宽到26℃~28℃;湿度保持在40%~60%,可开启空调的除湿功能,确保卧室“不燥不闷”。需注意的是,空调的冷风出口不要直吹床铺,入睡前可调至“睡眠模式”。
对流增加凉风。人体散热需要让其周遭的空气流动起来,建议空调和电扇搭配使用:空调降温除湿,电扇加速空气循环,合力更有效地带走身体表面的热量。电扇可摆放在空调的下方,但风速不宜过大,同样要避免直吹。清晨、晚间气温相对偏低时可开窗通风,助力增加室内外空气交换。
补水稀释血液。熟睡时,体内水分会通过出汗、呼吸等不断丢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建议肥胖、老年人群在睡觉前、起夜时各喝200毫升左右的温水,或适当喝点淡盐水,防止体内电解质紊乱。一旦发觉自己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发烫,伴随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大量出汗等症状,建议立即检查卧室温、湿度,开窗通风、补充温水,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进行降温,若症状无明显缓解,需要及时就医。
全社会“搭把手”。鉴于当下公众对“热夜”的关注度不高,官方可参照日间高温预警机制,推出“热夜健康预警”,提醒公众防范;社区可以组织活动,为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提供防暑避暑指导,比如症状识别、应急处理、饮食调理等;城市规划部门可增加绿化带的范围、优化建筑布局,以减轻热岛效应,从根源上让城市夏夜重新回归“清凉与安全”,满足公众所盼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