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晋城文化广场上,万人看戏

2025年07月25日 21:51:38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朱萌

山西晋城是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夜幕降临,逛夜市、品美食的人们络绎不绝,这处“清凉之境”的盛夏夜生活向来十分丰富。

特别是近日,随着5天9场的“薪火相传——上党梆子精品(经典)剧目展演”在晋城大剧院前广场上演,一幅别样的“消夏看戏图”徐徐展开。

傍晚,落日余晖铺洒在广场上。三五成群的观众一手拿凳子,一手摇扇子,赶往晋城大剧院前广场——看见许久未见的老伙计,惊喜地挥手打招呼,坐在一起唠着家常,聊聊今晚即将上演的剧目。天未全黑,舞台对面的石阶已经坐满了人。

晚8点,随着舞台上一位扮成店家老者的颇具韵味的念白:“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我说南来的、北往的,天色不早,赶快住店了。”舞台下立刻安静了下来,人们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舞台。好戏开场了。

晚10点半,广场路灯按时熄灭,瞬时周围暗淡下来,但舞台下的观众仍原地不动。此刻剧情正值高潮,尽兴处掌声四起,响彻夜空。

晚11点半,夜已深沉,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终被包拯铡于龙头铡下,曲终人散。观众们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聊刚才看过的《秦香莲》,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

万人看戏的热闹场面 张安弟 摄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国稀有五声腔剧种,上党梆子传承了近400年,早已深深扎根在山西晋城老百姓的心中。

“这是我们第二次举办上党梆子精品(经典)剧目展演活动,去年在剧场内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今年我们将演出搬到广场上,让更多观众能免费看上戏、看上好戏。”活动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此次,他们在活动主题、时间、地点、阵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策划。演出剧目包括上党梆子《秦香莲》《雁门关》《法门寺》《下边庭》《哑女告状》《打龙袍》《三关排宴》《王宝钏》等,老中青同台演出。活动主题为“薪火相传”,突出上党梆子以人传承、以戏传承的活态传承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展演,平均每场的线下观众1万余人、线上观众3000余人。除了本地观众,演出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戏迷。有观众甚至表示:“哪怕误了吃饭,也不能误了看戏。”一些老戏迷坦言,看了半辈子戏,这样万人看戏的场景在城市里真是太罕见了。

上党梆子是极具包容性、创新性的地方剧种。上党梆子《秦香莲》于20世纪50年代由吴婉芝等老一辈艺术家移植自评剧《秦香莲》,久演不衰,形成了罕见的“秦香莲现象”——每个剧团都必演、每个台口都要演、每个演员都会演。至今,《秦香莲》已经“上党化”为传统经典剧目,成为上党梆子移植剧目的代表作。

首日演出的上党梆子《秦香莲》里,5位上党梆子名家联袂饰演秦香莲,特别是最后两折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国华出演,让戏迷观众大呼“过瘾”。

上党梆子《秦香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全部为行家里手,唱腔、表演游刃有余。演员年龄结构,从“50后”至“90后”,跨度50年,进一步凸显了展演主题“薪火相传”的价值意义。

在后台,一级演员张保平说:“戏曲是老百姓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一代代传承下来,上党梆子就是在血液里流淌的旋律,深深扎根在当地老百姓心中。”

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说:“我们每年下乡演出300余场,这次在广场演出吸引这么多观众,让我们感受到了市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需求。”

万人看戏也吸引了不少商家前来摆摊,晋城大剧院前广场俨然成了集市。万人看戏还吸引了不少“网红”前来直播。“这儿是今年夏天山西最火爆的一个地方,上党梆子来自民间、回归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前来观看演出的短视频主播老续说。

曲终人散,晋城大剧院前广场恢复往日平静的同时,也给新时代晋城文化建设带来些许启迪。近年来,晋城着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群众文化惠民品牌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责任编辑:张阿嫱
  • 文化
  • 艺术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