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沂蒙山小调就是我们的生命”

2025年07月28日 16:40:26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王彬

在山东沂蒙老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小孩童,张口便能唱出“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山小调感应着时代的心跳,传唱至今、经久不息。对当地人来说,它不仅是民歌,也是家乡的声音,是身份认同,是情感记忆,更是历史情怀。有人说:“沂蒙山小调就是我们的生命。”

从小听着沂蒙山小调长大

“老人用它哄孩子,田间劳作时随口哼唱解乏,逢年过节家人朋友聚会时必唱。我们就这样从小听着沂蒙山小调长大,有了一条剪不断的精神纽带。”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文化馆馆长纪衡尧说。

沂蒙山小调是在歌曲《反对黄沙会》的基础上改编而来。该歌曲调是李林根据沂蒙山当地的花鼓调加工而成,歌词由阮若珊创作,于1940年写就。后来词曲作者和广大军民对歌词不断修改,在保留开头两段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的基础上,其他歌词以抗战内容为主,歌名改为《沂蒙小调》。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又续写了两段新词,将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定名为《沂蒙山小调》。

歌词里“高粱红来稻花香”的质朴描写,唱出了沂蒙山水的灵秀;“得儿哟依儿哟”的婉转拖腔,仿佛让人听见山间林风与田间劳作的自然韵律。

“从战歌到颂歌,它是沂蒙人打仗时唱起来能壮胆、想家时唱起来能落泪的歌。”在临沂市蒙阴县文化馆馆长张新华看来,沂蒙山小调深刻于沂蒙老区人的骨子里,是人人珍视的文化财富。

张新华的女儿5岁时就登台唱沂蒙山小调,台风落落大方,吐字清晰,博得满堂彩。张新华说:“我们这儿的娃娃都是耳濡目染,跟着父辈唱,把调子印在心里。民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纪衡尧告诉记者,沂蒙山小调的传承者涵盖各年龄层:60岁以上的传承人一生与歌声相伴,其中不乏农民或退休教师,熟悉最原汁原味的唱腔和民间故事;35岁至55岁的主力传承者中,有专业文艺工作者,也有个体户、村干部,他们兼顾民歌表演与推广;20岁至35岁的青年传承者以在校大学生、音乐专业学生、返乡创业者为主,为传承带来新活力;还有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是传承的未来。

再怎么创新,也不能丢了“那股劲儿”

沂蒙山小调编曲结构精致、短小规整,地域特色浓郁、音乐形象优美、演唱气息绵长,内容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

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上,老中青三代歌手同台演绎沂蒙山小调。老一辈唱传统腔;青年歌手适度改变音乐节奏,让小调听起来更明快;孩子则用清亮的童声收尾。三代传承人默契配合,令人感动。

“跨年龄组合既保留了沂蒙山小调的乡音和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纪衡尧认为,创新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民歌,原真性则是民歌的“根”,两者不矛盾。平衡的关键是“分场合、守核心”——非遗记录、老艺人传艺时,必须原汁原味;舞台呈现的创新可以加新乐器、新歌词,但不能改调式、丢韵味。“就像包饺子,馅可以换,但饺子皮得是面做的,不然就不是饺子了。”纪衡尧形象地说。

沂蒙山小调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艺霖觉得,学唱时最难学的是“那股劲儿”。老一辈的转音里藏着送郎参军的不舍,光学技巧容易“空”。

怎么才能既懂创新,又唱出“那股劲儿”?秘诀就在于:先懂脚下这片土地。

“老一辈民歌手不教乐理,而是带我们去爬山、下田,让我们听风吹过树林的声音、看农民插秧的节奏。有时,一句词能教半个月,边唱边讲背后的民间故事,让我们慢慢悟这声里的情。”纪衡尧认为,创新的前提是扎住根。他希望建一个“民歌传承基地”,让年轻的传承者能定期全职学习,再请音乐专家与老艺人,把沂蒙山小调的“即兴唱腔”整理成更系统的教材。

唱民歌就是唱出心里话

最近一段时间,张新华跟着山西左权民歌传承人学习,有些人觉得奇怪:怎么跑到外地学民歌?张新华心里有数:要吸收不同地区民歌的精华,探索沂蒙山小调新的演唱形式,努力把真感情唱成共鸣。

其实,基层处处都有民歌的天地。

在临沂市天蒙山景区,游客常被一种“带着泥土香”的歌声打动。没有华丽舞台,非遗传承人往空地上一站,大爷大妈跟着打节拍,孩童围过来学唱,歌声与笑声在山谷间回荡。沂蒙山小调的文化价值吸引更多人来到山东,回望过去,对当下生出更多热爱。

小演员张露兮在演唱沂蒙山小调  受访者供图

沂蒙山小调当然也在走向远方。纪衡尧说,传承队伍有清晰规划,未来“抓两头”——一头跟着老艺人深挖传统曲目,一头教中小学生唱沂蒙山小调。“我们还要拍更多‘民歌+风光’短视频,让网友通过旋律‘云游’沂蒙山;和景区、民宿合作,办‘田间演唱会’,让游客能听、能学、能带走记忆。”他盼着,更多人用沂蒙山小调唱出自己的“心里话”。

责任编辑:张阿嫱
  • 沂蒙山小调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