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不断做大做强临港产业,着力提升港口能级,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实现“陆海统筹、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惠港”的发展路径,纵深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图为8月5日,装载着出口汽车的运输船从山东港口烟台港离泊。
中新社发 唐 克摄
“GDP万亿元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2024年,全国共有27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1万亿元。这27座城市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约1/4的人口规模和超4成的经济体量。
截至目前,27座“GDP万亿元城市”均已发布了经济半年报。
GDP排名半年跃升5位
“黑马”南通做对了什么
从GDP总量上看,上半年GDP前16位排名与2024年相比未发生变化,依次仍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宁波、天津、青岛、无锡、长沙、郑州。
17位至27位出现较为明显变化。其中,济南从第18位上升至第17位;南通从第23位上升至第18位;烟台从第26位上升至第25位。南通是上半年“GDP万亿元城市”中位次上升最多的城市。
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看来,南通这一跃升并不十分意外。近年来,南通经济一直保持良好增长态势,GDP突破万亿元之后,经济增速在全国万亿元城市中常居前列。从产业层面看,先进制造业成为核心引擎,比如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持续发力,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
“这反映的是长期趋势。”张春龙分析,一方面南通区位优势持续凸显,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八龙过江”格局逐步形成,承接上海及苏南辐射以及向北、向西传导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南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筑牢根基。
张春龙认为,推动南通经济步入快车道,主要驱动力多元强劲。
例如创新引领成效显著。南通聚力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新引进了大量科创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很多,众多高校加速布局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又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传统产业加速焕新,船舶海工等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南通开发区(深海方向)获批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
再如重大项目强力支撑。南通大抓招商、猛攻项目,2024年新签约注册大量优质项目,比如中石油蓝海新材料等标志性项目开工。大量工业项目新开工、竣工达产数量可观,持续为经济增长蓄势赋能。
未来南通如何延续经济增长好态势?张春龙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在创新驱动方面,加速推进紫琅光电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厚植沃土,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让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传统产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像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新兴产业聚焦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大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抢占发展高地;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积极培育开拓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新赛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区域协同方面,南通应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化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协作,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辐射;同时,推进向海发展战略,加快通州湾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GDP增速居万亿元城市首位
烟台靠什么跑出“加速度”
从GDP增速看,上半年有17座城市跑赢全国大盘(5.3%),分别为烟台、徐州、唐山、合肥、温州、大连、成都、南通、福州、泉州、常州、苏州、北京、杭州、武汉、西安、济南。其中,烟台以6.4%的GDP增速居首位。
事实上,这并非烟台GDP增速首次领跑“GDP万亿元城市”。今年一季度,烟台GDP增速就曾高达6.9%,在27座“GDP万亿元城市”中排名第一。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安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烟台因工而兴,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制造业强市。烟台经济跑出“加速度”,工业贡献“功不可没”。
近年来,烟台把工业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数据显示,上半年烟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高居“GDP万亿元城市”之首。
根据统计定义,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其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0%以上。监测工业经济短期运行变化,规模以上工业有足够的代表性。
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在王安看来,烟台经济跑出加速度的背后,离不开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投产及其产能的持续释放,如裕龙石化、万华蓬莱等。
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吉鹏介绍,烟台市上下强化“项目为王”理念,接续构建“千亿元领航、百亿元支撑、十亿元带动”的重点项目建设格局,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力扩大有效投资。
数据显示,上半年烟台337个省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率达90.8%、投资完成率51.7%;298个计划竣工项目已投产130个、新增产值388.9亿元。
未来烟台如何深挖发展潜力?王安建议,锚定以下三大方向发力:
一是向海。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壮大海洋牧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2024年,烟台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处,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工程装备全产业链产值超480亿元,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向天。完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步伐。烟台东方航天港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以海上发射为牵引,布局发射链、火箭链、卫星链、文旅链,引进一大批企业,搭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已初具规模。
三是向绿。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烟台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千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千万吨级LNG基地。目前,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700万千瓦、稳居全省第一。
增长失速承压前行
佛山如何爬坡过坎
上半年,GDP增速倒数前三城市是佛山、广州和东莞,其中,佛山上半年GDP增速为2.3%,在“GDP万亿元城市”中垫底。
事实上,这并非佛山首次名落孙山。2024年,佛山GDP增速为1.3%,在“GDP万亿元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一。今年一季度,佛山GDP同比增长2.3%,在“GDP万亿元城市”中仍是倒数第一。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所在的珠三角地区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该地区正处于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经济转型阶段。
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共佛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佛山市明确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
透视佛山市上半年经济数据,积极因素正不断累积,新的支柱产业正在成长。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上半年,佛山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8%。
细看佛山上半年成绩单,高技术制造业还有不少亮点。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分立器件、塑料制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30.6%、27.8%和14.8%。
进出口跌幅继续收窄。上半年,佛山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339.8亿元,增速较一季度提升2.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升15.6个百分点。
除了整体数据在回暖,“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成为另一大亮点。
上半年,佛山出口“新三样”产品达11.3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锂电池、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出口分别同比增长88.7%、5.6%、164%。
“转型绝非一蹴而就。”胡刚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相较长三角,工业基础薄弱、教育资源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进一步增加了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难度。
胡刚提到,佛山“有家就有佛山造”的产业IP,已成为一张享誉全国的产业名片。透过这张名片不难看出佛山很多工业产品与房地产行业深度绑定。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这对佛山经济整体的影响还在持续。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1日第02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