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 刘 芳
进入三伏天,持续炎热的环境会对人体多个器官产生影响。在这一阶段,五类突发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升高,一旦出现相关预警信号,务必及时就医。
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中暑类型,其表现为核心体温超过40℃、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昏迷)、抽搐惊厥、皮肤干燥无汗。该病起病急骤,进展迅猛,可能快速进展为多器官衰竭,死亡率可超过50%。需注意,热射病并非仅在剧烈户外活动或暴晒下才会发生,长时间处于闷热不通风的室内也可诱发。
如发现疑似热射病的症状,应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周围人可协助患者采取强力降温措施,例如,向患者全身喷洒冷水,用湿冷毛巾全身擦拭或包裹,或是用冰袋敷于颈部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并尝试让意识清醒的患者少量补充电解质饮品。
在预防方面,大家应尽可能避开高温时段(尤其是中午及午后)进行高强度劳作或运动,外出活动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穿着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高温作业人群(如建筑工人、交警、消防员、运动员)、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要特别当心热射病。
心脑血管急症。炎热环境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若不及时补水,极易引发严重脱水,使血液变得黏稠,增加血栓风险。一旦血栓脱落堵塞心脑血管,就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俗称“中风”)。心肌梗死的典型前兆信号包括突发的胸闷、压榨性胸痛且持续不缓解、大量冷汗等;脑卒中的典型征兆则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面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力障碍等。
心脑血管急症的高发时段为清晨6点至上午10点,特别是从高温的室外突然进入冷气强劲的室内时,温度骤降会引发血管急剧收缩。通常,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以及中老年人是心血管急症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早晨醒来时行动宜缓,避免猛然起身;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或以上,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全天分时段、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镇饮料;不要在体表温度很高时用冷水冲澡。
肠胃道疾病。夏季是食源性疾病(急性胃肠炎)的高发期,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隔夜饭菜、凉拌菜、海鲜、切开的水果等食品中致病细菌大量滋生,以及过度摄入冷饮引发胃肠道血管急剧收缩。急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部绞痛、喷射状呕吐以及水样腹泻,极易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为保障夏季饮食安全,建议多食用具有健脾胃功效的食物,如薏仁、山药、莲子等。剩菜、剩饭在常温下放置不应超过2小时,海鲜类食品务必彻底煮熟、煮透后食用。
眼部急症。三伏天也是多种眼部急症的多发时节。一方面,游泳场馆人流量激增,成为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传播的场所,该病表现为明显的眼红、大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另一方面,长时间停留在空调房内,空气干燥加速了眼球表面泪液的蒸发,极易诱发或加重干眼症,患者常出现眼部干涩、灼痛以及短暂的视物模糊。
建议大家在游泳时佩戴密封性良好的泳镜,避免使用公共场所提供的公用毛巾;使用加湿器时,要定期清洗水箱及更换滤芯,以防细菌滋生;眼睛干涩时,可适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缓解。
面瘫。夏季,有一种特殊的面部神经损伤——面神经炎(面瘫),发生率会上升。其典型诱因是睡眠或休息时面部受冷,例如电风扇或空调冷风长时间直吹面部,这可能使潜伏的病毒感染被激活,或直接导致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炎症,引发面神经水肿和功能障碍。该病通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额纹变浅或消失、患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困难甚至无法完全闭拢。
患者若在发病后72小时内就医并开始规范治疗,通常能获得最佳疗效,此外,急性期(发病后的10天内)也是控制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关键阶段,及时干预至关重要。最根本的预防措施在于使用电扇或空调时,切勿让冷风持续直吹面部,尤其需要避免睡眠时头部对着风源。
为预防夏季突发疾病,建议大家牢记“三字诀”:躲、补、慢。一是躲烈日,10~16点避免外出,如需外出记得做好防晒措施。二是补水和电解质,保证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水中可加微量盐,高血压、肾功能不全、需限钠患者应遵医嘱调整浓度。三是慢调节,出入空调房注意温差缓冲,可以等体温稍微降低后再进入房间。需注意,高温疾病存在滞后性。若出现头晕、乏力等轻微不适,可能是机体失代偿前兆,需及时休息。若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胸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