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提供了重要助力。
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0.1%的土壤,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多形成于气候干旱、地下水矿化度高、地势低洼的区域,大致可分为西北内陆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和黄河上中游灌区盐碱区五大类型区。
如今,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垦利区永安镇,一片曾因盐碱肆虐被称为“不毛之地”的荒滩,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盈盈夏日,生机盎然。一大早,永安镇种粮大户王介林跑到田边,轻轻拨开玉米叶片,仔细查看长势。“今年玉米长势好,秆子粗壮,穗子也大。”王介林一想起接下来的丰收场景,难掩激动的心情。
说起丰收,王介林打开了话匣子。今年小麦收获季,他家的小麦产量实打实收亩产达1300多斤,比过去普通品种的亩产高出800斤左右。
“以前种普通小麦产量低,带动的收入少。现在选对了品种,产量打着滚地往上涨,品质也更好了。”王介林对比着近年来的产量之变。
一家的产量之变,是永安镇种植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当地数据显示,2015年之前,永安镇粮食平均亩产不足600斤,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耐盐碱品种的推广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应用,永安镇的种植业迎来了质的飞跃。
“近些年,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济麦60’‘DK171’等一批耐盐碱高产品种,让种粮农民感受到了良种带来的生产高效率。”永安镇党委副书记吴彤说。
“盐碱地曾是我们的短板,现在成了特色和优势。”吴彤介绍,通过“改地、改种、治水、新模式”的综合治理思路,永安镇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吨粮田”的转变。全镇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同比增长12%。
从“白花花”到“黄澄澄”,这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永安镇的一场生动实践。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在种质筛选、育种技术、科研平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筛选了一批耐盐碱种质资源,建成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东营),支持建设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加大资源普查收集力度。
盐碱地是价值巨大的“潜在粮仓”,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要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责编:郭思邈、高雷)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