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水鸟种类已达到200余种
宋庄蓄滞洪区二期湿地内荷花满池 记者 解丽
闸站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管理,鱼类避难栖息场所在排水口处建立,市民扫码可走进宋庄蓄滞洪区二期触摸运河水务的脉搏……随着大量先进技术被引入水务治理,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以“智慧、生态、开放”三大关键词为锚点,打破传统水务治理的边界,让古老运河在精细化治理中焕发兼具“安澜底气”与“民生温度”的新生。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科技重构水务治理逻辑
今年汛前,军屯拦河闸在原地“重生”,实现闸站自动化、管理智慧化的提质升级。用北运河管理处科技科郭昊淼的话来讲,军屯拦河闸的拆除重建,让北运河的“水务大脑”更加聪明。
据了解,军屯闸由拦河闸与进水闸两座闸室组成,多年来承担着防洪排涝、水系连通、水资源调配等重要功能。随着城市水网调度精度和国家水质考核要求的不断提高,老闸调控能力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逐渐凸显。2024年3月,军屯拦河闸改建工程全面启动,今年6月改造完成。
改造完成后的军屯闸,深度融合了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一套包含河道空间三维模型、工程建筑物及构筑物模型、工程设施及设备模型的“工程一张图”,实现对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感知与精准调控。“该闸站还构建了水利调度模型,通过该模型不断优化水资源调配、防汛预案编制和水闸精准控制方案。为实现闸站的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提供有力支撑。”郭昊淼解释说。
军屯闸的改造是北运河智慧水务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北运河管理处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持续推进“数字孪生大运河通航船闸”先行先试项目。通过对闸站、河道、水利设施进行高精度建模,融合物理设备与专业算法,构建起一个虚拟与现实互映的可视化仿真平台,实现工程管理、安全预警、防洪调度和水资源调配的全面数字化。“未来,北运河流域中的闸站,都将智慧水务融入其中,实现闸站的少人化甚至无人化。”郭昊淼表示。
此外,正在推进的“北三河系综合监测预警防灾能力提升项目”中,则将智慧化从“单点闸站”升级为“流域协同”。作为北京市首个数字孪生水网项目,其将整合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流域的水文、工程、环境数据,目标是打造“流域级智慧大脑”:未来,无论是洪水防御中的“全河段预报”,还是水资源调度中的“动态优化”,抑或是“四乱”治理中的“智能识别”,都能通过统一平台实现协同,避免了过去“流域分治、数据孤岛”的低效困境。这种“全域统筹”的智慧化,正是新时代流域治理“系统思维”的生动实践。
从“工程优先”到“生态共生”水务治理展“绣花功夫”
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北运河的水质已经从之前的劣V类水体提升到现在的Ⅳ类及以上。同时,生物多样性丰富,尤其是水鸟由只有白鹭等少数种类到目前200余种,“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保护动物也在其列。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运河的生态治理,始终秉持“水利工程不只是防洪工具,更是生态载体”的理念,在工程建设与河道管护中,将“人的需求”与“自然的需求”统筹考量,实现“功能达标”与“生态友好”的双赢。在整体向好的形势下,开始聚焦“微观生境”的修复,展现了水务治理精细化的“绣花功夫”。
据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科副科长吉利娜介绍,考虑到每次泄洪时河道水流加速、水质变差,对于鱼类来讲也是场灾难,于是想到在流域内的三个常排水口处构建鱼类避难栖息场所,同时也兼顾了排口的生态提升,“分别加设了消能措施、设置‘浅滩(急流)-深潭(缓流)’生境、植物护坡、砾石岛生境、卵石护岸、鱼巢等,除植物护坡外,所有措施均具有鱼类避难功能。”吉利娜说。
北青报记者在葛渠进水口处看到,由砾石铺就的“小岛”中,种植着一些水生植物,当水面够高时,就圈出几个独立的区域,同时两边的混凝土边坡上还挂着竹筒一样的鱼巢,“鱼类在急流中就可以暂时栖息在岛内或者进入鱼巢。”吉利娜介绍,这种既能改善溶氧环境、又有底栖生境搭建等功能的设计,正是“以自然之道还自然之身”的生态修复逻辑。
同时,精细化的治理还体现在生态补水中。今年4月,镜河北段通水,考虑到北段原来没有水,为了更快速地建立水底生态,北运河管理处并没有直接用再生水,而是从镜河南段引水,将南段的生态带到北段,再通过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来提升水质。“水生植物的种植也是个精细活,不同的水草适宜水深、生长季节不同,要根据河道断面、季节合理种植,确保种植效果。”吉利娜表示。
从排口的鱼类避难栖息场所到镜河北段的“生境修复”,北运河管理处的生态治理始终围绕“构建流域生命共同体”展开:水利工程不再是割裂自然的“屏障”,而是融入生态的“纽带”;治理目标也不再是“工程指标达标”,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封闭管理”到“共建共享”更多水利工程向公众开放
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北运河管理处推动水利工程从“封闭的设施”转变为“开放的空间”,不仅是让市民“看得见水、近得了水”,更试图搭建一座“水务与民生”的沟通桥梁,让公众从“水环境的旁观者”变为“治理的参与者”。
今年6月,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的开放,成为“安全与民生平衡”的典型探索。北运河管理处制定《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对外开放提升工程方案》,明确便民设施保洁标准;配置公众责任险、安排保安值守,筑牢安全防线;完成绿化补植、灯光照明提升、安全防护装置设置等工程,确保“开放即达标”。更关键的是“平急结合”管理机制——平时,这里是市民散步、观景的滨水空间;汛期,能快速转为蓄滞洪功能,实现“放得开、管得住、收得回”。这种“一张空间、两种用途”的模式,既不牺牲防洪安全,又让蓄滞洪区从“汛期才用的设施”变为“全年可用的民生空间”。
在距北关闸7公里处,就是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的所在处。大片的水面上有芦苇荡漾,或红或白的荷花、睡莲依然争艳,不时有飞鸟惊起,所谓“红莲睡碧,更有白云栖”的景致。因为地处航道之上,时不时还有飞机轰鸣而过。一些市民正在其中或观花或观鸟或观飞机。
宋庄管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竣工后,每天有8万立方米的温榆河水引入到项目区的潜流湿地。潜流湿地常年保持水面景观,水域中及四周种植芦苇、荷花、睡莲、水葱等丰富的水生植物,让曾经的1750亩荒地原地变成了水景公园。6月开放以来,已经接待游客万余人。
北运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管理处所辖北关拦河闸、榆林庄闸北侧等部分区域也相继开放,市民得以走进过去“遥不可及”的水务设施,近距离观察水闸运行、了解防洪原理。下一步,北关分洪闸、鲁疃闸、辛堡闸等也将对外开放。
实际上,水利工程的开放,也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有了新的责任。负责开放区域的单位专门成立了公共服务班组,“因为智能化而解脱下来的部分人员就化身讲解员、维持秩序人员等,他们除了对水务、水环境等知识进行更新外,还要拓展相应的文化、历史知识等。”上述负责人说,为了让开放更“贴心”,管理处做足细节:设置导览图、入园须知、一键呼救设备,解决“安全与指引”的需求;录制语音讲解、制作导览二维码,满足市民“深度了解”的渴望等。
“对于蓄滞洪区的开放远景,是要凸显水务特色、展现水务魅力、打造成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下一步会对开放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如分割出观鸟区、水利科普区等,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都对这种‘玩中学’情有独钟,而这是我们的优势:让水利工程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人文温度’的科普课堂。”该负责人说。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