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根脉 传承革命精神
河北省系统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80多年前,民族危亡之际,燕赵儿女前赴后继投身抗战……”8月23日,河北博物院“山河永固”晋冀鲁豫四省联展展厅内,来自太原的王海兰和家人们凝神望着一件件文物和斑驳的照片,聆听着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数据显示,自6月30日开展以来,该展览接待观众逾55万人次,高峰期单日接待量超2万人次。
同一主题、同一叙事、同一节奏——这是晋冀鲁豫在革命文物领域首次联合办展,也是推动革命文物“活”起来的新尝试,为新时代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夯实基础,创新发展,服务大局,系统推进全省革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法治护航—资源整合—系统保护—弘扬精神—赋能发展的立体模式已然形成。”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说。
为了推动系统性保护、构建科学管理体系,2021年7月《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实施。这一全国首个规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为系统性保护利用奠定了法律基础。2023年起,河北将文物保护、文物安全等纳入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近年来,在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同时,努力推动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依法引导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参与活化利用等工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模式。
摸清“红色家底”,才能筑牢保护根基。结合河北省历次统计和最新的调查认定,全省102个县(市、区)列入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片区),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85处;革命题材专题博物馆、纪念馆35家;国有馆藏革命文物2.6万多件(套)。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不断完善全省革命文物资源名录和数据库。目前,正在开展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和馆藏革命文物认定定级工作,为实现分级保护打好基础。”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张笑告诉记者,河北还不断实施重点保护工程、加强低级别文物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摸清“红色家底”后,如何利用好革命文物资源这本生动教材?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
创新协作模式,强化区域联动,整合文物资源。京津冀山水相连、文脉相通,继2024年推出两批文物主题游径后,2025年又新增“抗战记忆”“紫塞雄关”线路,以“串珠成链”方式活化三地红色资源。8月15日至16日,第三届晋冀鲁豫四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推介活动在山西举办,河北省有13位讲解员获奖,带动革命文物宣讲活动质量提升。
坚持守正创新,挖掘革命文物时代价值,深化研究、阐释和融合。2024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李大钊纪念馆—河北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以此为契机,河北省文物局和河北省教育厅于今年6月启动全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申报工作,目前已确定首批入选名单,初步形成多学科交叉、跨领域融合、特色鲜明的“国家+省级”协同研究中心矩阵。与此同时,持续打造红色研学品牌,积极建立馆校协同机制,持续推进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从立法到规章、从实物到精神,不断点燃河北红色文化传播的“星星之火”。
“一方面,积极提高数字化水平,搭建河北省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平台,提升资源统筹规划能力和整体保护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开拓渠道,讲好红色故事,提升传播影响力。”张笑说,今年6月上旬,启动“革命文物我来讲”河北省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展播活动,吸引了众多讲解员、高校学生、志愿者等踊跃参与,最终筛选出80部作品进行展播。
血脉永续、薪火相传,革命文物资源成为革命老区振兴的红色引擎。围绕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重点革命文物资源,打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地标。加快推动西柏坡、狼牙山等红色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创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传统村落保护、乡村全面振兴等相结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记者龚正龙)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