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守石窟瑰宝 续文明长歌

2025年09月01日 15:19: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 影

近日,“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河南洛阳召开。在龙门石窟巍峨佛影的映照之下,中外学者共聚一堂,以智慧之光点亮石窟寺保护、传承和价值传播的文明薪火。

石窟寺就着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常处于脆弱的环境中,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影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努力,筑起抵御时光侵蚀的屏障。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外面都有一道门,形成了内外环境的差异,这对洞窟的保护格外重要。过去,我们只是笼统地认为门能阻隔风沙、暴雨等,后来我们发现,门的密闭性、通风性对微环境的影响很大。”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我们对莫高窟的洞窟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改造,现已完成相关实验,做出了样板门,经过在西千佛洞一年的测试,取得良好效果。”

石窟寺监测理念不断演进。“传统意义上的监测包括石窟安全、保护范围、监测地段检测,还有石窟大环境、小环境、微环境的监测。发展到今天,已逐渐形成石窟保护多元、多尺度的监测体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透露,3年前,在北石窟寺就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整个石窟覆存的山体、区域进行监测。本体与依存环境整体保护已成为行业共识。

多学科的智慧如涓流汇入千年石窟,前沿理论与创新方法悄然浸润着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的每一段脉络。

近年来,中国石窟寺关键技术攻坚、多学科联合协作成果丰硕。敦煌研究院建立多场耦合实验室,为土遗址保护提供科技支撑,“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藏经洞”等海量数字化成果开放上线,提升石窟寺活化利用水平;龙门石窟研究院运用3D打印技术成功修复石窟坍塌窟檐,利用数字技术复原残损造像,为流失海外文物的研究、展示积累有益经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建设完成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地震监测台阵,为文物抗震预警提供了保障平台;大足石刻研究院通过实景扫描和精细建模,将石刻造像呈现于数字世界,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为一体的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逐渐确立,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共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指出,中国石窟寺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格局逐步构建,注重从抢险加固向预防性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精准化修缮”转变,从“经验型保护”向“研究型保护”转变,从“单点保护”向“集群保护”转变。

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共同实施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保护修复研究,建成莫高窟风沙防治综合技术体系,麦积山、大足等石窟研究单位与意大利、英国等相关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造像壁画修复、洞窟环境监测、病害机理研究、修复材料筛选等保护项目,逐步形成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成熟技术并应用推广……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石窟寺保护研究阐释工作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巴基斯坦面临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带来的问题,我注意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找到很多新技术来缓解这些问题,我希望把学到的‘中国方案’带回去。”巴基斯坦斯瓦特博物馆馆长那瓦兹·乌迪·斯迪奇说,愿与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文物保护领域开展合作。

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慕名而至,探寻中国石窟寺的魅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是享誉中外的石刻艺术宝库,受到外国游客关注。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介绍,2024年,龙门石窟接待游客770.5万人次,入境游客增长4倍。国际友人到龙门石窟寻溯中华文化,领悟中华文明。龙门石窟通过加强外语讲解服务、优化门岗通行措施等方式,提升国外游客的参观便利性和文化体验。

“石窟寺承载着复杂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以及人与环境的深刻联系,也提醒我们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故事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文化处处长杨碧幸说,石窟寺的保护不仅是保护石头和颜料,更多的是维系赋予这些遗址的价值、意义。

责任编辑:张阿嫱
  • 文物
  • 龙门石窟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