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个月的2025年暑期档落下帷幕,在多部高口碑影片的集体发力下,市场最终走出了“先抑后扬”的逆袭曲线,最终票房定格为119.66亿元,也让电影院在春节档之后再度热闹起来。
《南京照相馆》海报。
《捕风追影》海报。
《浪浪山小妖怪》海报。
票房呈“纺锤形”结构
“这个暑假我们一家一共看了《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戏台》和《捕风追影》四部影片,全都受了周边人的推荐和影响,这也是我们看电影最多的1个暑假。”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
今年暑期档上映超过100部影片,涵盖历史、动画、喜剧、动作、悬疑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多元化需求。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5年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总票房119.66亿元,同比增长2.76%;总观影人次3.21亿,同比上涨12.75%,为近五年暑期档总观影人次第二高。由于发行结算价的下调,以及各地举办的电影消费券惠民补贴活动等,暑期档平均票价出现较大幅下降,37.2元为近五年倒数第二低,而平均上座率则是近五年第二高。
从单片表现来看,档期内共有两部影片票房超10亿元,数量与去年持平。《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和《侏罗纪世界:重生》票房排在前五位,其中《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的票房为28.9亿元和14.55亿元,后者更是打破了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继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票房奇迹后,再次让国产动画片绽放光芒。
总的来说,今年暑期档前半程平淡,后半程发力,在《南京照相馆》等口碑佳作的引领下,观众的观影热情被点燃,最终实现了逆袭好戏。值得一提的是,暑期档3亿元至10亿元区间的“腰部”影片也达10部之多,占整体票房41.5%。票房分布一改往年依赖头部影片的“哑铃形”格局,呈现出更为健康的“纺锤形”结构。
影片质量大幅提升
今年暑期档影片整体质量有较大提升,其中《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戏台》《捕风追影》《罗小黑战记2》等影片的口碑豆瓣评分都超过了8,其中《南京照相馆》和《罗小黑战记》的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7。
“视听冲击已经不是当下观众观影的首要需求,电影要获得观众认可,核心还是要讲好故事。”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经理章慧霞认为,暑期档部分电影票房出现“逆跌”现象,原因是如今观众观影更加理性,更加看重电影的实际口碑。
其中,多部抗战题材电影和国产二维动画电影表现抢眼。《南京照相馆》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通过7位躲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的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历史事件,展现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民族尊严的守护。《浪浪山小妖怪》以五个“无名小妖”的冒险之旅,巧妙映照出当代“打工人”的生存现状和内心渴求,引发广泛探讨。此外,《戏台》通过一场被军阀临时打断的戏剧表演,刻画了军阀混战时期艺人被强权肆意凌辱和在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长安的荔枝》通过运送荔枝的艰辛历程,刻画古代职场的生存百态和底层百姓的艰辛。
“今年暑期档国产电影制作质量整体达标,背后是电影产业生态的提升,可概括为‘制作提质’。”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刘军认为,暑期档动画电影的火热,体现了“中国动画学派新力量”的活力,形成了从新媒体积累到电影转化的成熟模式,且在艺术上对传统神话进行了成功改造。而今年反法西斯题材电影在内容挖掘上更加深化,减少对暴力元素的侧重,更注重展现普通人的抗争,也让更多的观众共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说,票房和人次的双增长,特别是观影人次增幅显著高于票房增幅,表明有更多观众愿意重新走进影院,这是市场健康的积极信号。市场不再单纯追逐单部爆款,而是依靠多元类型和健康结构驱动,说明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告别大起大落,进入一个更加理性、健康发展的成熟阶段。
讲好故事是关键
“电影创作离不开中国传统IP,好的创新能够获得好的效果。”赵卫防直言,今年暑期档多部卖座影片都根植于一个好的经典故事和前作。比如《浪浪山小妖怪》由2023年播出的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衍生而来,而其更深的来源则是家喻户晓的小说《西游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认为,《浪浪山小妖怪》既继承了传统美术片的表达形式与艺术感染力,又融入了现代电影丰富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当代价值理念。他认为,动画片教育功能一直都存在,“但只有另辟蹊径讲好故事才能引发共鸣和共情。”
《南京照相馆》改编自1987年罗冠群执导的电影《屠城血证》,出品方在买下了后者的版权后,进行了二次创作;《捕风追影》改编自2007年游乃海执导的电影《跟踪》,导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编;《罗小黑战记2》凭借《罗小黑战记》的良好口碑和积累的人气,一开始就领先别人;而陈佩斯执导的电影《戏台》,更是凭借同名版话剧多年来的良好口碑和陈佩斯的个人魅力,最终走出了一条票房逆袭之路,电影院成为很多年长观众的一次难得的怀旧之旅。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方铭认为,以往被市场认可的“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阵容模式在今年暑期档出现了遇冷,反映出电影表达与观众期待的错位,“在创新的前提下,高质量叙事+中华内容+情感共鸣,更能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