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筝凌空翔舞,京绣摇曳生姿,叹剪画纸上生花,壁饰漆彩流金……9月12日至16日,在“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主会场的非遗展示与体验专区内,一批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千年技艺传承凝为惊鸿一瞬,在艺韵匠心之中展露生生不息之美。
“将墨汁均匀地刷在木板上,把宣纸覆盖在上面,再用趟子将画刷印下来。”木版年画摊位前,参与体验的市民正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制作木版年画。一套流程下来,他们对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新的了解。
“我们可以在这里亲手参与体验,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来自北京海淀的程先生在女儿的强烈推荐下,来到北京社科普及周现场体验非遗项目。
张阔是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经常参与非遗展示活动。“木版年画的魅力应该被更多人感知,通过打造更多有趣的体验项目,可以让这项传统技艺‘走出去’。非遗得让人看得到、喜欢上,才能继承和发扬。”张阔说,近年来,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搜集、翻刻传统的北京年画。除了传统民俗节庆的年画图样,他还想沿着大运河从北走到南,把运河沿途的风土人情、建筑遗迹刻下来,做好非遗“加法”,碰撞出新“火花”。
在非遗展示与体验专区,薄薄一张“纸”,还有其他用途。
风筝制作技艺的摊位前,琳琅满目的风筝精巧牢固,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工致典雅,传递着独一无二的中国韵致。
“之前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风筝元素的出现,让我对这门‘非遗老手艺’充满好奇与向往,这次总算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游客罗女士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到北京社科普及周的非遗体验项目,随即与家人一起前往活动现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自动手参与体验,充分感知非遗的魅力。”
杨利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制作技艺)的东城区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杨利平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非遗,北京扎燕风筝分为“扎、糊、绘、放”四道工艺,以燕子为造型,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并且蕴含吉祥文化的寓意。
走近中国剪纸摊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阳正在展示传统剪纸工艺。金剪开合、红纸翻飞,裁出一幅幅灵动精巧的佳作,精湛的技艺令前来参观的市民叹为观止。据徐阳介绍,2025年2月12日,他与工作室的传承人们共同创作的61幅剪纸作品在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迎新春”庆祝活动中展出,用小剪刀“剪”出国际朋友圈,以中华匠艺对话世界文明。在成绩面前,他们并没有停步,而是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时代内涵的结合点,通过不断地创新,把“指尖上的非遗”传承下去。徐阳说,“非遗传承就是守正创新。”
“带外孙来游园,结果他走到剪纸摊位前就被深深吸引了,看着用纸剪出来的各种活灵活现的人像和小动物,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浓了。”来自河北的黄女士说。
河南人郑女士在北京生活多年,这次她陪同从家中远道而来的亲戚在北京社科普及周上体验了非遗京剧脸谱彩绘技艺——泥坯上,线条已勾勒出角色眉眼以及表情纹条,用毛笔上色勾勒面容,就完成了脸谱的绘制。在传承人介绍了脸谱的色彩和图案蕴含的代表意义后,郑女士更感惊喜:“千年传承的技艺真是匠心独运,有着神奇的魅力!”
“只要身处其中,就会发现这里处处有惊喜。”郑女士一家从京剧脸谱彩绘的摊位离开后,继续在展区游览,体验特色非遗项目。
据了解,“202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于9月12日至16日在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本次社科普及周以多种形式推动社科知识的普及,通过强化互动式、体验式的场景设计,让社科普及“活”起来,从“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升级,让市民群众在活动中领略社会科学的魅力。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