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福建厦门市集美区一处保障性住房项目。
资料图片
图②:在山东淄博市周村区胜利社区科普体验馆,孩子们开展科学实验。
孙宝玉摄
图③: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民生花园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合唱队在进行声乐训练。
王 惠摄
图④:在安徽芜湖市弋江区,改造后的瑞东园小区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李俊杰摄
福建厦门市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住房
“好房子”托举好生活
本报记者刘晓宇
在福建省厦门市工作7年,95后鄢婷迎来喜事,住上了心满意足的“好房子”。
清晨,阳光洒在湖里区古地石社区的整洁小道上。鄢婷拎包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公司所在地厦门软件园二期。
新建小区、核心地段、花园景观、南北通透……细数小区的优势,鄢婷一百个满意。“这套房子每月租金1500元,这是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下的优惠价格。”鄢婷说。像她这样的租户,在这个小区有近千人。
“周边3个商场,地铁公交便利。保障性租赁住房盖在这样的好地段,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住上‘好房子’。”厦门住房租赁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胡春强全程参与建设。他介绍,项目团队充分运用智能建造施工技术,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现代化住宅,平均热岛强度、室外噪声、通风与采光系数等均高于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近年来,厦门市因地制宜发展保障性住房,不断完善“求职免费一年一张床、就业五年内五折租一间房、安家不高于四五折购一套房、双困家庭四档租保障房”的“住厦来”住房保障体系,全力实现住有所居。
下足绣花功夫,服务精细到户。根据本市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和承租能力,厦门保障性住房以小户型、统一装修、经济实用为原则,并安装橱柜等家居用品,满足群众基本居住需求。目前,厦门市保障性住房保障人数已达到30万人。
在不远处湖里区金山街道的仁和公寓,这处市级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从规划之初就秉持“好房子”理念。淡黄色外墙简约现代,户型设计精巧实用。走进住户林艳婷的家,格局方正,约40平方米,站在阳台能远眺夜景。林艳婷介绍,“单位申请、集中居住,享受七折租金优惠。”小区周边同步建成幼儿园、生鲜超市、社区医疗站等配套设施,形成了“15分钟生活圈”。夜幕降临,林艳婷在家里轻拨吉他,音符跳跃间,是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
“房子不仅要建得好,服务也要跟得上。”厦门安居集团党群综合部负责人洪耘说。在仁和公寓,物业服务中心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大数据帮大家伙解难题。社区还定期组织邻里节、读书会等活动,增强住户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接下来,我们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把住房保障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让更多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保障处处长吴雪琳说。
宁夏银川市坚持“一圈一策”
“生活圈”成为“幸福圈”
本报记者焦思雨
刚吃过早饭,69岁的蔺启贺和老伴出门散步。“以前大家大多去附近的公园锻炼,稍有点远,现在小区建了步道,方便多了。”蔺启贺连连称赞。
蔺启贺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民生花园社区。说起周边环境,他打开话匣子,楼下有早市,不出社区就能买药、理发,过个马路能缴纳水电暖费,超市、医院、学校、社区食堂一应俱全,小区四周都有公交站,出门方便。在民生花园社区,“衣食住行医教”全方位覆盖,构建起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民生花园社区包括民生城市花园、元光花园两个住宅小区,共2425户5200人,其中老年人占比达25%。“我们上了年纪,就怕走远路。现在,针头线脑、柴米油盐的小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孩子们不操心,我们住得也舒心。”蔺启贺感慨。
孙亚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坦言当初搬来民生花园社区,看中的就是便捷的生活条件。“几分钟能到幼儿园,转弯就是菜市场,修东西、取快递,走几步路就行。”孙亚笑着说,“像我这样带俩娃的妈妈,最看重的就是省时省力。不出社区,搞定日常所需,真的很踏实。”
“生活圈”里有啥,居民说了算。民生花园社区党委书记王惠说:“入户走访听需求,大家几乎都建议铺设健身步道。”社区抓紧办理,修整提升了原有的人行道,建成“幸福健康步道”。
“我们鼓励居民建言献策,参与社区建设。”王惠表示。社区聚焦居民需求,细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实效,让“15分钟”衡量的不仅是时间尺度,更是幸福生活的半径。
自2021年以来,银川市已建成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1个,覆盖小区97个,服务群众35万余人,试点生活圈建设完成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下一步,银川市因地制宜,“一圈一策”,把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将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完善城市商业体系、培育新业态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
银川市商务局副局长赵伟男介绍:“我们坚持精准施策、综合施策,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清单’,将便民商圈‘画’得更圆。”
(张嘉仪参与采写)
安徽芜湖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改面子”更要“补里子”
本报记者李俊杰
“调整好呼吸,预备——跑!”一声令下,孩子们摆动手臂,奔跑在健身步道上。
早上7点,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南瑞街道瑞东园小区里,68岁的居民李少俊领着10多个孩子锻炼身体。“小区条件这么好,搁以前哪敢想。”李少俊嘴角不自觉上扬。
瑞东园小区建成于2004年,历经风霜,“老态”显露:楼体外立面斑驳脱落,每逢雨天架空层积水能没过脚踝,车位缺口达300多个。小区没有路灯,夜里居民出门“摸黑走”……
转机发生在2024年初。瑞东园小区被纳入芜湖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李少俊说,刚开始大家很激动,可很快陷入担忧——改造能改到大伙的心坎里吗?
“改哪里、怎么改,得听居民的。”瑞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宇说。前期,由老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单元长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李少俊是单元长之一,那段时间,他每天下班后就去敲门,倾听街坊邻居的需求。“有的希望解决雨污水管网问题,有的想要增加停车位,还有的盼着有个能遛弯的广场。”最终,一期改造共收集134条意见。
改造过程中,瑞东社区同弋江区住建部门、街道城建部门、物业公司、施工方以及单元长代表组成了“同心瑞东议事厅”,专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居民反映施工扬尘大,“议事厅”立刻协调,施工方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居民窗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前前后后解决了80多个问题。”刘宇说。整个改造过程,居民满意度高达98%。
如今走进瑞东园小区,入口处的休闲娱乐广场成了“颜值担当”:健身步道铺着彩色塑胶,凉亭、健身区和儿童乐园错落分布,停车位整齐宽敞,夜晚的小区亮堂不少。
“小区环境好了,居民的精气神足了。”李少俊说。有的自发组建“护绿队”定期修整草坪,有的义务提醒规范停车,大家伙都愿意守好这个“家”。
从“有居”到“优居”,芜湖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今年,7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将在10月全部完工,惠及居民2.7万户。“下一步,不仅要‘改面子’,更要‘补里子’‘强底子’。”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马红涛表示,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采用“改造+长效管理”模式,推动物业规范化服务,让改造成果长久惠及居民,让居民在家门口收获稳稳幸福。
山东淄博市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家门口乐享新服务
本报记者李蕊
清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丝绸路街道胜利社区的便民早点服务区氤氲着烟火气。居民樊素贞提着布袋子,在早餐摊位选购餐点。
“以前可不是这样”,她一边接过早餐一边感慨,“那时候摊位杂乱,有的都快摆到路中间去了。周边全是居民楼,还有三所学校,每天早上堵得水泄不通。”
变化发生在去年。胜利社区在接到居民多次反映后,将东侧一片闲置空地重新规划,建起便民早点服务区,流动摊贩集中入驻,统一管理。
“现在,一路畅通,上学不堵了,大人孩子不怕迟到,我们买早饭也能‘一站式’购齐。”樊素贞笑道。
安居更安心,是许多胜利社区居民的真切感受。2022年10月,胜利社区入选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啥是完整社区?就是不仅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充足的活动空间,还要有智能的便民服务和健全的治理机制等。
走进胜利社区心理服务中心,VR(虚拟现实)放松室、音乐疗愈角、心理沙盘区一应俱全。这个不算大的空间,布置得温馨且专业,每周都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在此值班。胜利社区有近万人,人口结构复杂,一度矛盾纠纷多发。心理服务中心自从2017年成立,已累计为上百位居民提供“一对一”咨询,社区纠纷发生率下降近30%。
创新治理机制,群众共建共享。周村区优化社区班子结构,建立街道、社区两级联动议事机制,通过“党群议事会”“板凳课堂”等载体,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监督中,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
数字化智慧物业平台、“红色楼长”队伍、3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一系列创新机制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物业服务”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进了家门是小家,出了家门是大家”,樊素贞说,“现在有什么事在社区里都能解决。”
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完整社区,升级幸福。
一个红色信封里,装着2025年上半年养老补助。今年71岁的社区居民李荣华开心地说,“这些钱够这半年买菜了。”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社区建设医养结合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目前,社区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超过30平方米,60%以上面积用于居民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以完整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由点及面,持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治理水平,让更多群众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周村区丝绸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晓表示。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