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9月20日,中国—东盟博览会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截至9月20日16时,本届博览会参观人数已超26万。而不断攀升的展会热度仅仅是当前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个缩影。
2025年以来,从元首外交到高级别会议再到专业论坛,中国、东盟互动频繁。面对全球动荡与挑战,东盟为何选择看向中国?双方合作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将如何助力亚洲以及全球的稳定发展?
正在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到底多火热?一组数字给出答案。东盟10国工商会领袖聚首南宁,45个国家和地区,超3000家企业参展,7个东盟国家设立专门的国家馆,百余个重大投资项目和贸易订单签约。16万平方米的展馆,为期5天的展览,见证着中国东盟合作持续攀升的热度。
马来西亚参展商表示,他们跟很多方面签了合作,除了南宁之外也跟杭州、东北或者其他地方都有签协议。中国市场大,这绝对是给了他们很大的机会。
截至2024年,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前8个月,中国东盟贸易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近年来,中国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与产能优势,又与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劳动力市场及日益提升的制造能力形成了强力互补。
2025年初以来,美国关税政策给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东南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正是产供链的协同配合,让中国与东盟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不仅成为了彼此的“避风港”,更拥有了新的“机遇地”,尤其是在数字、人工智能以及绿色科技等新兴和前沿领域。
近年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成功设立,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多个新能源合作项目建成投产。围绕零碳产业园、智能工厂、数字供应链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也全面提速。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更是以“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并首次创设了人工智能专馆。中国东盟合作正在走上“1+1>2”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柬埔寨参展商表示,如果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或产品能够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就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发展,使其可以获得先进理念,推动各方面的进步。
中国与东盟携手推动亚洲稳定繁荣
2025年5月,中国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完成3.0版升级谈判,中国同东盟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进入了第4年。随着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以及合作领域的持续拓宽,当前,中国—东盟合作已经超越双边范畴,不断强化着区域间的互信与战略自主,推动着亚洲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2025年7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中方郑重宣誓将继续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理念方针,同东盟一道在全球南方卓然壮大的历史大势中加快亚洲的振兴。
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合作始终是亚洲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力量。多项公开民调显示,东盟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区域经济贡献的认可度持续升高。中国与东盟国家常来常往、互通有无,不仅促进了地区稳定,也向世界展示了多边主义的魅力。
当前,一项项务实举措不仅推动着区域的整体发展,也在不断改善着民众的生活。中老铁路客货运输量连续3年增长率超两位数以上,雅万高铁投入运营,印尼迈入“高铁时代”,榴莲、火龙果等东盟水果不断丰富着中国老百姓的“水果篮子”。同时,中国的蔬菜、温带水果也受到东盟市场欢迎。
中国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实现全面互免签证,人员交流往来日益频繁。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家不断鼓吹对华“脱钩断链”“去风险化”,通过关税和原产地新规限制中国经东盟转口,逼迫东盟国家“选边站队”。面对域外因素的挑战,在2025年5月举行的东盟峰会上,东盟国家发出呼吁,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强化东盟的中心地位,并强调将以包容和非歧视性准则深化与各方合作。
2026年,中国与东盟将迎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5周年。就在上月末,中国—东盟新的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双方明确,下个五年将在共同关心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以合作而非对抗、以开放而非封闭、以融合而非脱钩,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断向世界展示着新型区域合作的典范,也将持续为动荡的世界带来着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