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临近,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自己购买了机票,准备线上值机选座时,却发现能选的座位非常少,大片座位处于“锁定”状态。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机票“锁座”相关投诉。记者查询多家航空公司相关规定发现,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基本上都推出了预选座位的“增值服务”,一般国际航班采用付费购买的形式,国内航班则需要通过积累里程兑换。(央视网)
说白了,航司提前锁定座位,就是为了让乘客额外掏钱来选座,不管是付费,还是通过里程积分兑换,都是一种有偿模式。这一现象在十年前就开始出现,尽管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但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如媒体报道显示,有的航班“约300个座位只有十几个可免费选”,这吃相显然过于难看了。
然而,这还不仅仅是“吃相”的问题。有法律人士就指出,这种大规模“付费选座”举动一推出就涉嫌违法:首先,违反了《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中承运人应公平公正保证旅客合法权益的原则;第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重侵害了旅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第三,违反了价格法,使消费者在支付机票价格后额外付费选座。事实上,2016年北京市发改委曾对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选座收费”项目进行处罚,认定中国联合航空公司“自立收费项目收费”,违反了价格法相关规定。
或正是为了回避该操作的违法嫌疑,对于“付费选座”一事,各大航司至今都鲜有正面回应。对于其目的,也多强调的是为了满足团队及特殊旅客选座的需要,以及保障飞机配载平衡。但显然,这样的说辞经不起现实推敲。如有乘客反映,有的航班“专门设置的母婴座位也是锁定的”。可见,发展到今天,线上值机选座已从“便民”变成了“逐利”,“增值服务”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增值业务”。
因此,眼下最关键的是,就航司的“付费选座”性质,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给予明确界定:到底合不合法?该怎么平衡好乘客的合法权益保障?如果确实违法,则应坚决叫停,不能任其成为行业“潜规则”;如确有合理性,也必须明确收费的比例上限、价格区间和适用情形,建立公开透明的标准,防止航司浑水摸鱼、随意定价。这是保障乘客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的最基本要求,绝不容航司任性“糊弄”。
说到底,让乘客“付费选座”,不是航司一句“增值服务”就可以轻松正当化的。它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也考验着监管能否跟上商业模式“创新”的步伐,必须严肃对待。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