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5月,温度适宜,达子香花漫山遍野开放,正是观赏的绝佳时节。恰逢中国旅游日将至,我便借着五一小长假的契机,踏上了打卡牡丹江的旅程。
牡丹江,这座素有“雪城”之称的北国江城,它不仅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丰富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下火车,我便直奔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这座场馆珍藏着牡丹江地区极具代表性的非遗作品。在二楼的“匠心技艺”厅,宁古塔泥塑以其质朴而鲜活的形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每一尊泥塑都似有灵魂,在静默中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创作者们用双手赋予泥土生命,让它们蜕变成艺术瑰宝。旁边的姚氏糖画技艺展示区,糖画艺人化身魔术师,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在石板上挥洒自如,快速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那灵动的花鸟、可爱的生肖像,引得孩子们欢呼连连。关东剪纸地域特色鲜明,普通的红纸在剪纸艺人手中,经过巧妙的折叠、裁剪,变幻出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吉祥的花鸟鱼虫、生动的人物故事跃然纸上,饱含着牡丹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而最令我心醉的,当属渤海靺鞨绣。它采用东北柞蚕丝线,色彩明艳夺目,针法别具一格,素有“绣中油画”的美誉。在刺绣展厅内,绣娘们指尖翻飞,飞针走线间,一幅幅精美的绣品逐渐成形。那些绣品将历史故事、自然风光巧妙融入,生动鲜活,让人不得不为这指尖上的艺术所倾倒。雕品展厅内,木头的清香扑面而来,刻字、木版年画、炭精画、角雕等作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与巧思。在保护馆内,还有丰富的互动体验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也尝试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刺绣小作品,感受非遗技艺背后的精细与匠心。
离开保护馆后,我到朝鲜民族风情街打卡。踏入街道,朝鲜族传统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色彩鲜艳,几座颇具特色的雕塑让人一眼便认出是制作打糕的过程。街边弥漫着浓郁的美食香气,酱汤、冷面、辣白菜、石锅拌饭,令人垂涎。在一家小餐馆里,我有幸品尝到了“满族酸汤子”。老板娘一边揉面,一边向我介绍:“这汤的酸味并非来自醋,而是玉米面经过3天自然发酵得来的。”舀一勺酸汤入口,醇厚绵长,带着粮食最本真的甜香,让我不禁想起东北人家冬储夏用的生活智慧。墙上悬挂的老照片里,老板娘的祖母正用传统石磨碾制玉米面,专注的神情与眼前老板娘揉面的姿态如出一辙。时光在此刻重叠,传承的力量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它们像牡丹江的水流一样,悄无声息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