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警察作家以《绿如蓝》聚焦消防员群体

用真实与温情解码赴汤蹈火背后的忠诚与坚守

2025年08月22日 14:35:49 来源: 民主与法制时报

由辛火明创作的消防题材小说《绿如蓝》近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为该书作序。

该书作者是一位人民警察,他通过对公共安全领域的长期职业观察,用文字深度刻画消防员在火场救援的惊心动魄,深入挖掘消防员的人性挣扎与职业信仰,同时借独居老人安全、消防设施隐患等情节引发读者对公共安全的思考。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对作者进行了访谈。

记者您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为何选择以消防员群体为题材创作《绿如蓝》小说?是源于职业观察,还是受到某个具体事件的触动?

辛火明:消防员和警察有一个明显的共性——都是提供公共安全保障,我对公共安全的课题一直都很关注,比如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这些课题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我希望读者读到我的作品能引起共鸣、警醒,或者学习到一些安全常识。比如,一栋楼里面有三部电梯,其中一部是消防电梯,一旦发生火情,人们乘坐那部消防电梯撤离是相对安全的,因为它有自己的供电系统,不会断电。当然,这些常识需要平时的职业观察和积累。

记者:消防员职业的哪些特质最打动您?为何着重刻画赴汤蹈火背后的人性挣扎与职业信仰?

辛火明:消防员这个职业之所以能成为打动人心的创作课题,恰恰在于其身上凝聚着人类最极端的矛盾统一,也就是作为凡人之躯与神圣使命的碰撞。当我深入调研这个群体时,最震撼的并非英雄主义的表层光环,而是那些在烈火与冰霜中依然保持温度的灵魂。其实,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消防员和警察这类职业特点都是反人性的,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所以,我对消防员赴汤蹈火的刻画,是想告诉读者,他们的义无反顾是对“生命至上”的深刻践行和对职责使命的从容奔赴。

记者:《绿如蓝》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是否有现实原型?

辛火明: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有原型的,包括几位主人公,甚至里面塑造的丢“孙子”的老太太,搞经济建设的厉灼新市长等配角,这些都是有原型的。我引入丢“孙子”的老太太这一事件,老太太其实丢的是宠物猫。这个事件的文学表达是希望引起读者对独居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的思考。白居易有句诗叫“老来多健忘”,独居老人在开火做饭时如果被临时事件打断,有可能就忘了关火,生活中也时常发生独居老人因为做饭发生火灾的案例。

记者:《绿如蓝》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穿插回忆,这种叙事方式对展现消防员内心世界有何帮助?

辛火明:我发现消防员故事特别适合第一人称回忆穿插,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现实”与“记忆”的持续搏斗。火场里每一个动作,都带着生命的指引。用“我”的视角,适合消防题材的独特节奏,呼吸般的“紧张—释放”循环,让角色更真实,把读者拽进这场永无止境的生命对话。文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幸存者。消防员也是人,在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状况。文中幸存下来的“我”,就是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文中的“我”并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只有无尽的创伤需要疗愈,这是真实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尤其体现在生死与共的战友情之中。

记者:您希望读者通过《绿如蓝》这部小说让读者对消防员职业产生哪些新认知?最想传递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辛火明: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公共安全的护卫者们是一群普通人,但是他们做着勇于献身的崇高事业。公共安全资源是人们救急的防线,十分宝贵,希望人们不要过度浪费。在创作消防题材作品时,最具挑战性的往往是如何在职业的神圣与人性的脆弱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创作消防故事就像参与一场没有终点的救援,要不断在专业的严谨性与人性的柔软之间搭建叙事云梯。当某个情节写到手抖时,那往往正是读者会心跳加速的黄金段落。

责任编辑:乔妙妙
  • 消防员
  • 人性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