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百年变局与智能时代的评论革新

2025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

2025年09月18日 09:54:04 来源: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05 版)

以创新求突破 以变革谋未来——2025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石 羚 周珊珊

这是来自时代的叩问,更是党报评论必须回答的命题——

面对挑战与机遇,如何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强化责任与担当,如何实现正能量、大流量、高质量相统一?

跑出加速度,占领制高点,以媒体深度融合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党报评论责无旁贷。2025年9月15日,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支持、河南日报社主办的2025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主题为“百年变局与智能时代的评论革新”。来自中央媒体、地方省委宣传部、30余家省级党报和学界、新媒体平台的代表汇聚一堂,为党报评论深入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创新出谋划策。

越是风云变幻,越需把稳舵盘;越是技术迭代,越要锚定根基。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崧表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唱响团结奋斗“最强音”,在守牢方向导向中把稳党报评论“定盘星”,在深耕内容建设中培塑主流媒体竞争力,在增强技术敏感中构建党报融合新生态。

因应挑战,构筑内容新优势

今天,舆论格局深刻调整,传播方式持续变化,思想文化愈发多元、多样、多变,观点观念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给主流媒体带来全新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的生成和传播,主流媒体面临变革的紧迫课题。

党报评论何去何从?吉林日报社副社长李振军这样总结:“融合发展,我们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也要用好技术的赋能。”积极拥抱前沿技术,探索AI辅助评论生产、数据驱动观点生成、多模态评论呈现等新形式,正推动评论生产实现新跨越。

也要看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民网总编辑赵强认为,人工智能写作效率高、表达方式活、数据能力强,可以因势利导,为评论工作赋能;但这种写作本质是基于既往数据的“计算结果”,缺乏思想深度,情感体验模糊。此外,虚假信息大量生产传播、算法偏见加剧“信息茧房”、数据安全与版权保护等治理难题,也需引起关注。

让人工智能成为“好帮手”,需要党报评论发挥优势、立于潮头,当好“时代桅杆上的瞭望者”。

以正确政治方向为评论铸魂。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蒙志军指出,“‘定音鼓’‘压舱石’是党报评论应有的气质。与自媒体相比,党报评论最大的特点在于讲党性、讲立场”。党报评论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谱写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才能更好彰显权威性、可信度,为人民群众所认可、所信赖。

以深邃思想观点为评论壮骨。解放军报社评论编辑室副主任桑林峰表示:“观念的转变、思想的嬗变、技术的裂变,更加需要正确观点引领。”湖北日报社副总编辑张晓峰认为,“评论之‘大’,在于洞见本质的大清醒,在于超越局部的大视野,在于触发共情的大思绪”。党报评论应发挥思想优势,观察社会,关心群众,为时代立传。面对舆论风急浪涌,更应旗帜鲜明回应关切,让思想驱散迷雾、让观点直击热点。

与会嘉宾认为:智能时代,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变的是渠道,不变的是对主流价值的坚守。党报评论要保持内容定力,发挥内容优势,当好思想的“风向标”、导向的“定盘星”,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锐意创新,唱响主流好声音

进入新时代,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再到推进系统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要求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党报评论要顺应趋势、主动作为、求新求变,更好锻造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时下问题不仅在于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也在于进入主战场该怎么打胜仗”“如果党报评论体态臃肿、面孔生硬,难免在‘信息洪流’中被边缘化”……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比的是引导能力,看的是传播效果。

如何扩大党报评论影响力版图?

转观念,让质量与流量“比翼齐飞”。党报评论,质量是基础,流量是效果,二者缺一不可。重庆日报社编委单士兵表示:“流量是中性词,只要用得好、导向好,就是好事。评论员要在观点争锋中胜出,就必须成为引领流量的人。”也要看到,重视流量,但不能为流量牺牲质量。农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郭少雅总结:“公正、客观、理性甚至是克制的态度,才能做出有政治高度、专业深度、新闻锐度和民本温度的好评论。”

改文风,让讲理与说情“齐头并进”。让观点深入人心,要靠思维的力量,也要靠情感的共鸣。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伟光认为:“忽视情感共鸣的柔性力量,就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减弱抵达人心的穿透力。”增强情感浓度,不是矫揉造作、刻意煽情,而要与读者共情、与民意同频,推动好声音深入人心。

拓边界,让形式和内容“百花齐放”。从语言上看,针对受众需求设计不同风格评论,多讲“生活话”“网络话”“地方话”,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载体上看,从可读到可听、可视、可互动的飞跃,不能只靠简单搬运文字,还要实现差异化呈现。

壮大主流声音,党报一直在路上。解放日报以兼具美感、网感的视觉设计,制作时政评论AI视频《2025,看上海的》;南方日报推出《漫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漫画长图,用辛辣评论打开回味空间;青海日报“江源热评”采用“动画+主持人”形式,实现严肃评论“轻量化”传播……各地实践充分说明: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主流声音就能更好抵达受众、凝聚共识。

创新机制,勇当变革弄潮儿

推进系统性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内容的改进,更包含理念、流程、机制、人才结构的深刻调整;技术为评论赋能,不只是对创作的辅助,更体现于对生产流程、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的重构再造。这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和制度藩篱,以改革创新精神蹚出新路子。

流程好坏是效率高低的关键。长期以来,不少媒体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生产模式,制约产品供给。报纸求“深”,客户端求“快”,社交媒体账号求“活”,短视频求“锐”,河南日报社建立大河云融媒机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中台等技术打通各类平台,实现内容在不同平台间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此外,从使用虚拟主持人,到运用人工智能第一时间捕捉选题线索,相关媒体以技术推动流程优化,不断释放评论生产力。

人才培养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如何解决评论队伍“小马拉大车”现象?四川日报社正在构建专兼职、内外部相结合的“三圈层”团队,第一圈层是报社全媒评论理论中心,第二圈层是集团内部选拔的特约评论员,第三圈层是外部的智库专家、市县融媒体评论员、网络名人等。建立工作室机制,开展专项培训,组织实战演练……培养高水平评论员队伍,才能让评论作品量质齐升。

考核评价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点。内蒙古日报社创新考核方式,通过项目绩效、月度激励、即时奖等方式,有效激发大家积极性;湖南日报社出台全媒体传播激励方案,在量化考核中细化指标,以效果为导向推动内容出圈、平台吸粉。构建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选人用人、评优评先夯实根基,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生态协同是形成合力的前提。“在算法洪流面前,单一媒体力量有限。”法治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凌锋认为:“加强媒体协同联动,促进资源共享、声浪叠加,才能变‘分散的火把’为‘合力的灯塔’,更好穿透圈层壁垒。”主流媒体不能孤军作战,可通过建立评论素材库、共享选题池、联合策划机制等,形成协同发声、立体覆盖的格局。

从铅与火到云与智,文明的载体在变,技术与手段在变,传递价值的初心不变。今天,党报评论舞台更广、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与会嘉宾坚信:坚守思想内核、拥抱技术革命、实现系统重构,定能做大做强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推动党报评论事业迈上新台阶!

推动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 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数智赋能,探索“智媒平台+党媒算法”模式,建立新闻评论中心工作机制,打造“豫论场”“顶端快评”等评论矩阵,推动主流媒体发挥内容优势、建强评论队伍,党报评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党报评论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唱响团结奋斗“最强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更加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更好激发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在守牢方向导向中把稳党报评论“定盘星”。聚焦落实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贯穿党报评论的选题、立意、表达等全流程,不断增进全社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在深耕内容建设中培塑主流媒体竞争力。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技术怎样迭代,内容始终是主流媒体的“基石”。我们将在服务中心工作上加力,在强化舆论引导上增效,在改进评论文风上用功,让主流媒体在舆论场牢牢占据主导。

在增强技术敏感中构建党报融合新生态。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机遇,把新技术新手段广泛应用在新闻评论“策、采、编、发”等环节,让主力军在互联网上大显身手。同时坚决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让信息技术更好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百年变局波澜壮阔,智能时代浪潮奔涌。更加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变革、培塑优势,定能推动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让主旋律更加高昂,让正能量更加充沛。

做到四个突破,赢得发展空间

新华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顾雷鸣

当前,党报评论在传播效能、表达方式、生产机制、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短板与不足。“破茧”“出圈”,增强党报评论传播力,要做到四个突破。

突破内容瓶颈,提升议题引领力。一方面,以权威解读、深刻洞察,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另一方面,紧盯社会热点、回应民生关切,评说党和人民需要我们评说的事。

突破话语局限,提升表达共情力。创新话语体系,推出一系列评论“轻武器”,大胆改文风、勇于拓边界,善于捕捉网络舆论和社会情绪的敏感点,在流量竞争中牢牢掌握话语权。

突破样式困局,提升形态创新力。我们积极探索“评论+漫画”“评论+短视频”等融合产品,让观点以年轻态方式直抵人心。推出评论员视频专栏,以鲜活视角解读热点、用身边故事连接大众,取得较好传播效果。

突破机制障碍,提升发展向心力。我们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一体化、项目制的生产机制,推动党报评论员与新媒体团队协同作战、全流程融合,让提升传播力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握好金话筒,写好大文章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王 珂

党报评论为时代而评、为发展而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评论必须打头阵。党报评论员,如何握好金话筒;党报楷体字,如何写好大文章,是一道共同考题。

加强思想引领的深度与锐度。要敏锐把握社会脉搏,就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有穿透力、说服力的阐释,提供前瞻性思考和判断。

提高舆论引导的精度与效度。我们整合报业集团评论资源设立评论中心,针对不同主题、内容建立项目制,以跨界思维激发团队创造力,不断丰富评论的思想工具箱。善用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传播,实现评论入耳、入脑、入心。

创新内容表达的温度与风度。我们倡导评论员下基层,践行“走转改”,把专业话语转化为富有感染力、共情力的人文表达,让评论可读、耐读。

拓展技术应用的广度与维度。探索AI辅助评论写作、数据驱动观点生成、多模态评论呈现等新形式,推动评论生产从可读向可视、可听、可互动、可体验跨越。

拥抱变革,创新评论

广西日报社总编辑 刘 昆

当前,舆论生态日趋复杂,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党报评论工作唯有主动适应变革、拥抱变革,方可响亮发声、赢得人心。

以内容创新彰显评论价值。我们坚持“观点立报、评论立报”,秉持“问题导向+建设性立场”原则。着力提升评论质量、扩大评论“体量”,精心打造头版上的“鼓点”专栏。

以技术创新丰富评论生态。发挥广西日报在自治区、市、县三级贯通技术平台的牵头作用,通过AI大模型等技术手段,打造评论“众筹选题、一体生产、一体传播”格局。建立评论选题快速响应机制,实现社会热点问题评论即时化;与网民良性互动,强化主流价值的评论引领;延伸传播链条,让评论的声量更大、传得更远。

让年轻人唱主角。通过“评论工作室”机制,探索建立分层培训、专项提升、实战演练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带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青年评论员队伍。许多评论作品从年轻人的关注点选取话题,以年轻人的视角解析问题,用年轻人的方式来表达和传播,让党报评论更有年轻态。

构建大评论工作体系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四川日报社社长 陈 岚

百年变局和智能时代相交织,如何解决评论产量不足、表达不优、响应偏慢等问题,是极大考验。我们正着力构建大评论工作体系,重点从三方面破题。

内容上,让格局大起来。不限于一省一域,更加突出全球视野、全网观照。围绕中心工作抓重点评论、回应社会关切抓热点时评,同时更加突出两个关键:回到思想原点,贯通评论和理论,以理论的厚度、思想的力量支撑评论的力度和锐度;关注斗争焦点,贯通内宣与外宣,发出兼具理性与锋芒的声音。

传播上,让声量大起来。除了优质产能跟上、产品体系扩容,更重要的是打造“大端大号”,推进视频化、轻量化传播,增强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化评论IP。我们把评论区、弹幕区等作为评论工作的特殊场域,在互动中开展引导,并从中捕捉有针对性的选题。

资源上,让队伍大起来。构建专兼职、内外部相结合的“三圈层”团队;推出网评达人孵化、热评线索追踪、全网效果考评等机制,力争激活要素、更多赋能。

驾驭新技术,拥抱新场景

人民网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赵 强

智能互联网的浪潮正在重塑舆论场。用人工智能写评论,具有写作效率高、表达方式活、数据能力强等优势。面对机遇与挑战,评论写作既要坚守思想内核,又要突破形式桎梏,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突围路径。

用“深度思考”破“信息茧房”。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让受众陷入观点同质化困境,评论的一个重要价值正在于打破这种封闭性,这是人工智能依赖数据拼接难以实现的“思想穿透力”。用“情感共鸣”补“技术冰冷”。好的评论既能“讲道理”,也能“通人心”,而人工智能恰恰缺乏人类独有的温情。用“跨界融合”拓“传播边界”。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评论,不再局限于文字载体,而是走向“全媒体融合”,评论的形式和内容会发生一些还无法预料的嬗变,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评论工作的“助手”,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细腻感知。当评论工作者既能驾驭新技术、适应新场景,又能坚守角色定位、保持人文温度,便能让观点的力量穿越技术更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把握“四感”,让优势成胜势

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吉 莉

在开放多元的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如何实现质量与流量的“双全”?这既是时代给出的新考题,也是党报评论创新发展的必答题。以主流向顶流、让优势成胜势,实现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有机统一,不妨把握“四感”。

增强共情感。这就要与民生共情、与民意同频,接地气地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展现担当感。这就要不回避矛盾,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捍卫立场、坚守价值,从而获得网民的信任和认同。提升话题感。这就要贴着人心做传播、贴着舆情做引导,既敏锐地从经济社会发展中捕捉选题,也不能忽视身边的小事件和普通人的生活。折射时代感。这就既要做到话题新颖、话语有趣、见解独到,又要善于运用流行的新载体、新形态,让党报评论的声音更加响亮。

向上向善的好作品,才值得被不断传播;走心走实的正能量,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做精内容、做优品牌、做强平台,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主流媒体必须挺膺担当,党报评论永远在路上。

回归新闻价值,突出在地化

贵州日报报刊社副总编辑 冉 斌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正能量是前提,决定方向与立场;大流量是抓手,体现传播力与影响力;高质量是根本,关乎生命力与竞争力。三者是共存关系,融通于系统性变革之中。

实现正能量、高质量与大流量相统一,讲政治、讲导向是硬杠杠。主流媒体,代表着主流渠道、价值和地位。我们不能像自媒体那般放飞自我,要始终考虑导向和影响。

融合转型必须更加彻底。技术革新快速演进、舆论斗争更为激烈,要求我们精准找到评论发力点,既用好第三方平台,同时加强自身平台建设。

回归新闻价值,突出在地化。把握时代变化,满足不同地区受众对新闻的独特需求,省级主流媒体更应该沉下去,努力做好在地化评论。

今后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要继续优化评价体系,激发考核活力,让省级媒体既高水平服务中心工作,又敢于创新,实现大流量作品不断;重视技术的引领作用,以技术革新为支撑,调整组织架构、人才需求、生产流程和创作场景。

实现高质量评论内容供给

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主任 王钟的

互联网搭建的观点市场空前繁荣,主流媒体评论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内容供给,不断增强公信力和引导力。

提升选题筛选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选择具有公共性、争议性与典型性的议题,减少或避免片面化、偶发性的选题,避免陷入无意义的舆论漩涡。

提供信息增量。通过独到的视角、深入的分析、严谨的逻辑推导,提供超越常规认知的思考维度;以准确的数据、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让评论既有思想的“骨架”,又有事实的“血肉”。

塑造人格化特质。如今受众更习惯以人格化视角看待各类言论产品。媒体需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底色与论说特色,多用淳朴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受众清晰感知到媒体始终坚守的价值立场、持有的平等态度、传递的人文温度。

把握情感传递与情绪克制的平衡。新时代青年,思想特征兼具独立性、包容性与建设性。聚焦青年关切的“母题”,用“青言青语”讲道理,让理性分析与情感共鸣形成合力,在与青年的同频共振中,传递主流声音,凝聚青年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05 版)

责任编辑:乔妙妙
  • 主流媒体
  • 智能时代
  • 融媒体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