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教

肩负使命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任城区融媒体中心推动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纪实

2022年05月11日 15:19:13 作者:吴勇超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沃土。

今年以来,任城区融媒体中心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以“两中心一平台”建设为突破,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着力形塑“信息传播载体”和“文化传播使者”双重角色,依托文化资源和区域特色,探索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建设“两中心一平台”文化阵地

“全村人、适龄人都到工厂把班上,腰包挣得鼓囊囊……”日前,在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群众职工之家大讲堂上,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宣讲员、山东落子非遗传承人王纪雷正在表演新编山东落子《奔小康》,通俗易懂的表演和着婉转悠扬的律曲,引来现场观众阵阵喝彩。这仅是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诸多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我们应主动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传播的重要使命,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平台的融媒体中心,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又肩负起“文化传播者”的职责和使命。

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展示和传播,如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任城区融媒体中心先从“两中心一平台”文化阵地建设做起,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具有的空间相邻、线上相容、资源相通的独特优势,坚持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在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把“两中心一平台”打造成繁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平台。

一张红纸,从构思、到折叠,再到裁剪,孩子们在剪纸技艺传承人高汝海的指导下,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一幅幅立体精巧的剪纸作品就完成了。

“将学校传统文化课搬到文明实践中心,这是我们的创新尝试。”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在学生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挖掘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与济宁十四中学合作,为学生开设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5个功能区域中心、25个分展区域,在文明实践中心,各个区域布局综合运用声光电、动静相宜的方式展示陈列,每天吸引着许多市民前来参观、学习和体验。在人文展示区,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任城的记忆和故事;在主题展览区,陈列着任城古往今来的器物、文物、书画;在红色文化区域,设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虚拟场馆和重走长征路VR体验……

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创建和社会治理,综合运用“两中心一平台”文化阵地,以“中国梦”“红色基因传承”“蒲公英之家”为主题,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为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任城区“两中心一平台”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被中宣部列为全国试点。

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印钮是方寸之间的艺术,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日前,在任城区融媒体中心,济宁印钮雕刻技艺传承人陈建民对着镜头再一次开启了非遗直播。与他同时参加直播活动的,还有书画名家尹逊元和钩织达人周红。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是文化“两创”工作的核心要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技艺和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走进今天人们的视野,唤醒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担负文化传播使命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如何让沉睡已久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任城区融媒体中心在传播方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今年2月21日,一档名为“声远记忆”的传统文化直播栏目正式在抖音平台上线。在这里,书法、绘画、曲艺等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刺绣、竹编、剪纸等非遗项目,通过直播的形式一一进行展示。节目开播以来,已有书画名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做客直播间103场、260余人次。目前,“声远记忆”网上直播已借助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号、头条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通过包括央视频、新华社现场云、闪电新闻等在内的融媒直播矩阵对外传播。

“我们的文化自信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体现在我们对过去秘不传人的技艺的展示上,通过直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关注的人多了,我们的文化才有传承,才有创新。”每一个来到直播间的文化工作者无不这样感慨。

与此同时,融媒体中心积极发挥全媒体平台优势,以栏目建设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渠道,积极推出传统文化宣传专栏,精心打造传统文化品牌栏目,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和水平。

由我国词坛泰斗乔羽先生亲自题写片头的《品心》,是一档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为主线,集书法、国画、篆刻、戏曲、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于一体的文化栏目。节目开播以来,共邀请50余名本地文化领军人物参与访谈,通过讲述文化求索故事,品味中华文化精粹,成为广大观众领略家乡文化风采,了解身边文化人物的重要窗口。

《食客游侠》专题栏目则以轻快的拍摄手法和讲故事的方式,将美食与文化融合,把济宁本土文化的魅力更广泛地传递出去,让观众从美食中感受济宁文化之美,达到对内打造美食品牌,对外树立城市形象的目的。截至目前,《食客游侠》栏目已在“学习强国”上线发表70余次,点击量超过300万。

同时,融媒体中心还在《新任城》报副刊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礼》栏目,栏目围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持续推出反映历史文物、百家思想、民间工艺的精彩文章,带领广大读者感触古任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文化传播高地。

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节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崖”“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身着古装的两位主播在悠扬的乐曲中吟诵一首首经典古诗,“我们在诗词的海洋中重温了一番大唐盛世,中秋节始于唐朝,兴于宋朝,在明清时期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2021年秋,由任城融媒体中心打造的一部以我国传统节气“中秋”为主题的创意微视频,一夜之间圈粉无数。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展示,根据我国传统节气,结合中国古诗词吟诵、舞乐表演和古今穿越等时尚表现形式,在古南池、大运河、铁塔寺、浣笔泉、凤凰台等任城古八景和现代城市地标、新建公园等处拍摄制作的系列微视频《任城主播12月令》,成为任城本地一档精品国风节目。其中《白露》《中秋》两部,先后在“学习强国”平台和省“闪电新闻”平台播出,点击量突破130万次。

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不仅“活”起来,而且“火”起来,让传统经典在现代技术和创意的演绎下,重新焕发活力,是融媒体中心一直积极努力的方向。中心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核,让传统文化、主流价值亲近更多人群,唤起大家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近年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创作源泉,精雕细琢打造精品,一批观众反响好、社会影响力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创节目纷纷呈现。

反映传统年俗文化的作品《老陈家的年夜饭》,以普通百姓一家的“年夜饭”为切口,娓娓讲述小康中国的“年味”和“人情味”,感动了无数人。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作品成功登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以434万的点击量稳居全国榜单第一,获得“最受欢迎作品奖”;

一座座桥梁承载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展现任城运河文化丰富内涵和特色风貌的作品《济宁任城:运河的桥》在新华社客户端刊发,并通过新华社旗下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向全世界推广;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策划创作,以《百年春光》为主题的“任城春光”“任城春水”“任城春雨”三部曲,先后在省台闪电新闻、央视频以及人民视频和“学习强国”平台刊播;

彰显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任城人民温暖的奉献和必胜的信念决心。精心制作的微纪录片《烟雨铺洒任城秀》以景喻事、以事喻人、以人喻情,以丰沛的情感,彰显任城最美春色。

“作为济宁市任城区文化‘两创’试点单位之一,任城区融媒体中心积极响应实施文化‘两创’的号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乘媒体融合纵深推进之势,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打造精品传统文化节目品牌,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互相搭台,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任城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王世友说。

责任编辑:刘天瑞
  • 文化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