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两会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郭运德:积极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2022年03月10日 11:36:19 来源:中国城市网 作者:张阿嫱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在提案中提到,近些年,党和政府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的宏观调控,在大力倡导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有效遏制各种低俗和错误思潮的泛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和行业简单化地理解文化功能,只考虑题材和主题的宏大,而忽视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多样化生态,追求纯而又纯,导致文化产品类型的单一化倾向,这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持续发展甚为不利。

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是一个政治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很强且也极其复杂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党中央之所以在“弘扬主旋律”后面配上“提倡多样化”,肯定是经过了反复深入的政治考量,任何非此即彼的单项思维都是不对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理应审慎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将之视为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有机统一体,决不可倚轻倚重,任意偏废。

首先,我们的文化要高扬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把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振奋民族精神作为文化艺术极为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与此同时,也必须充分肯定,文化的多样性属于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化创作生产的基本规律之一。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盛开春满园。

文化的丰富多彩,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最基础性条件。可以说,没有普遍性的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因而,我们要在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的同时,积极倡导文化的多样化,在编制各种文化创作生产规划时,高度重视不同题材、体裁、主题和样式的多样生成以及均衡增长,把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作为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让文化多样性发展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要热情鼓励不同文化风格的百花齐放,鼓励不同流派的百家争鸣,给不同形态文化的公平竞赛提供更加广阔的挥洒舞台,始终坚信先进文化一定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在优胜劣汰的进化中赢得主动,在不断累积的文化高原上去创造新的文化高峰。

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审美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一个容纳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文化的多样与兼容既是必须、更是必然的社会常态。

我们要深刻汲取文革时期文化只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惨痛历史教训,坚决根除各种图解政治口号的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生存土壤和滋生空间,要充分发挥作家艺术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反映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推进文艺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实现文化艺术作品题材、体裁、主题的丰富多彩,提倡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清除有害的,无论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高雅与通俗,只要能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文化百花园中占据一席之地。

具体创作时,“主旋律”创作要格外讲究艺术性,“多样化”作品要努力提升思想品位。无论是“主旋律”还是“多样化”,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产品都要更接地气,更易于大众喜闻乐见,毫无保留地以丰富的多样性满足他们对文化产品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去享受国家文化发展的红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注重在适应中征服,在征服中提高,全方位提升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再次,在全球一体的信息化时代,要始终如一地把继承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视为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文化的多样共存。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充分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在完全自我封闭状态中走向永恒,自我封闭就意味着没落与僵死,集大成的优秀文化历来都是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全球化时代培育的全球意识,在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自觉认同,并赋予文化多样性以更为丰富的蕴含。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形态、不同审美情趣爱好的族群特有的创造能力的反映,又是他们焕发生命活力、维护和扩展文化多样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坚守本土、尊重差异,把兼容借鉴外来文化作为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渠道,既不能把文化的对外开放当作临时迫不得已的文化策略,也不能简单匆忙地以政治概念来定义各种文化现象。要建立保护与坚守文化多样的伦理自觉,在确保差异化流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异质文化,不断加大不同文化间交流互鉴的力度,合理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养分;同时最大限度地开掘并利用本土资源,创造并培育自身文化持续繁荣上升的通道,让社会主义文化在充分地比较与鉴别中,找到更适宜自身差异化发展、更能体现其先进性的正确路径,在世界范围文化多样的交往中争得更大的国际舞台和展示空间。

最后,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极大满足多样性文化需求中培育和壮大文化市场。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注重社会效益,牢固坚守真善美的准则,用优秀作品来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肩负起文化引领风尚、铸造灵魂的神圣使命;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经济效益,切实发挥市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

票房虽然不是文化产品优劣的唯一判断标准,但却是衡量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受众参与,没有一定数额的经济收益,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又从何说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应该积极地面向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和发展健康的文化市场。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引导文化生产,完成文化消费,助推社会传播,让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在市场流通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要防止市场可能误导文化舍本逐末、剑走偏锋,背离精神生产的基本规律。实际工作中必须精准把握精神产品的二重属性,既要高度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又要关注文化的商品属性,不能因为文化走向市场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一片声讨声中让文化彻底告别市场。要积极发挥市场对文化生产的调节作用,倡导各类文化产品面向市场找出路,不断扩展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引领功效,把资金和优质的创作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到那些优质的创作团队和生产领域,避免单一的行政支配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努力通过市场让文化投入得到资金回笼,依靠丰厚的市场回报,为文化的再生产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尽管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离不开财政扶持,但文化决不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单纯依赖政府补贴、一味地“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文化项目,肯定是缺少再生能力的。市场或许只有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文化消费,通过更多的受众购买来实现最好的经济收益,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能在更大范围的市场覆盖中,以更为普遍的审美欣赏来实现文化产品最大、最佳的社会效益。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张阿嫱
  • 文化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