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理论

从建设“无废城市”到创建“无废社会”

2019年02月21日 09:28:20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董立人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要从城市整体层面对固体废物综合管理进行改革,需要构建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最少、资源充分循环利用、非法转移倾倒和排放量趋零的长效体制机制。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的实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更是统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建设“无废城市”,从字面上看就是建设“没有废物的城市”。然而,“无废城市”,并不意味着城市不产生废物,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简而言之,建设“无废城市”就是要建造能够妥善处理废物的城市。无论是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或是工业废物、医疗废物、电子废弃物,无害化、减少化、资源化,实现“无浪费”,甚至提高垃圾合理再利用率。

  当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如不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而固体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能将其减量化、资源化,建设“无废城市”,必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通过“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从建设“无废城市”到创建“无废社会”,形成“无废发展链”。

  建设“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近年来,我国有些城市在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领域有大量的试点工作,对推动各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具体举措上,主要围绕理顺城市层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的体制和长效机制下功夫。包括建立部门责任清单,集成国家单项试点可推广应用的制度、机制和模式,探索建立固体废物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要从城市整体层面对固体废物综合管理进行改革,需要构建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最少、资源充分循环利用、非法转移倾倒和排放量趋零的长效体制机制。

  建设“无废城市”,要夯实基础、明确阶段目标。任何一种资源生命周期管理都将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助于绿色产业链的自我运行和循环可持续性。围绕经济社会的基本活动规律,对整个链条进行无缝管理,更具体地形成固体废物处置新常态,其目的是突破“垃圾围困”,改造和升级循环经济。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统一工业固体废物数据统计范围、口径和方法。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的综合管理体制机制。

  建设“无废城市”,要有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无废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废城市”的目标是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化管理方式,强调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二者在管理措施和实施目标等各方面相辅相成,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有效促进工业生产领域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连接绿色供应链,强调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强化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尤其重要;要筑牢危险废物源头防线,探索将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掌握危险废物产生、利用、转移、贮存、处置情况,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制度。新时代,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和提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水平,“无废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危险废物相关标准规范,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非法利用、非法处置。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推动集中处置体系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等等。

  建设“无废城市”,需要公众积极参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更是推动建设“无废城市”主体力量。要全面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无废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杜绝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作者系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李竟闻
  • 无废城市,无废社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