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理论

以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促东北振兴

2019年08月26日 07:39:1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梁启东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经济结构是“四大短板”之一,振兴的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那么结构调整从什么地方入手?是着眼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是新动能的培育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东北振兴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这就明确指出了结构调整的着眼点,也指出了创新驱动的着力点。

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潜在增长率持续下降,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创新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集聚迸发,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东南沿海一些省市见事早、行动快,搭上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头班车。广东实施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速推动“腾笼换鸟”;江苏实施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等六大行动,推动产业向“高轻优强”调整优化;浙江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打造经济升级版,推动了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在新一轮竞争中走在了前列。毋庸讳言,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最近一些年在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落后了,工业不再是“大而不强”,而已经是“不大不强”,产品“特而不尖”“多而不响”“杂而不精”等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东北的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期的丰富内涵,必须紧紧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把握“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落脚点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困难,是支柱性的传统产业衰退、传统动能衰退,而新动能、新产业没有发育起来,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青黄不接期。这个时候,老化的供给创造不了新的需求。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就像一台“老车”,仅仅靠加点油、加点水是不行的,必须要大修,要换“发动机”。因此,东北地区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振兴的根本途径,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支撑东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寻找蓝海”,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实际工作中,要在“三个字号”上下功夫: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既要“喜新厌旧”,也要“老中生新”“有中出新”,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以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其向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促进“老树发新芽”。

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更多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鼓励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拥有高端品牌产品的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跳跃式发展的企业。

加快建立企业投资市场主导、融资渠道丰富畅通,政府管理简明规范、职能转变务实到位、宏观调控稳健高效、法制体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通过规划布局、技术标准引导市场投资行为,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支持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开展债券投资、受托资产管理等创新试点业务,支持由民企发起设立的民间资本投融资控股公司;发挥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优势,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列出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骨干企业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东北地区在动能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把骨干企业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经济活力的源泉,分类施策、强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贡献多、发展快、绩效好的骨干企业。(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乔妙妙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