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23日电 智慧城市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新兴产业市场正在形成。
截至目前,阿里、腾讯、紫光、中信科、中煤科工、四方伟业等一大批国际国内顶尖智慧城市领军企业先后入驻,智慧城市产业链条基本完善,新区千亿级智慧城市应用产业集群发展雏形已现端倪。
搭建“智慧两江”顶层设计
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智慧城市建设得到了国家极大的政策支持。据统计,2017年,包括国务院办公厅、交通部、教育部等在内的多个部委总计出台了42个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2018年初,两江新区正式发布《智慧两江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0初步建成新型智慧城市。
从顶层设计上,两江新区就明确将围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生活、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政务等重点领域,搭建“1+6+N”信息化架构体系,完善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大数据、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展数字经济空间,释放信息生产力,使智慧城市成为两江新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引擎。
《方案》指出,到2018年底前,两江新区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3G/4G/WLAN网络覆盖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WLAN覆盖率超过90%。城市传感和信息共享交换基础设施更加完备,路灯感知覆盖率90%,社会公共区域视频覆盖率95%以上,重要隧道、桥梁等感知覆盖率100%。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社会综治、信用信息、投资项目六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建成启用。智慧生活、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政务等26个智慧化应用工程全面建成并提供智慧化服务。
智慧技术在城市发展和治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满足于方便政府管理和城市治理,还要为市民更包容地参与城市发展、分享城市体验提供支撑和服务。
《方案》指出,按照“惠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营造便捷化的智慧生活。在医疗方面,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电子病历等基础信息系统将全面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远程心电诊断,让市民在家就可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在教育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普及。在交通方面,建成两江新区智能交通系统,实时获取、动态分析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用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让数据多跑路,人民少跑腿。
发力数字经济 形成智慧地标
借势智慧两江的加速推进,今年1月,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该产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包括照母山研创核心区、水土智能制造基地、龙兴科技融合基地、两路寸滩智能制造基地等4大片区,建成后将成为重庆最大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并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以形成智慧城市示范地标。
据介绍,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将从数字基础型产业、数字应用型产业以及数字服务型产业等三个方面发力,推动该产业园全面发展。
以数字基础型产业为例,两江新区将依托新区大数据发展基础,以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挖掘等为重点,普及采集终端、建立完善数据采集体系,加快推进两江云计算中心建设,扩充数据存储能力,拓展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业务,深入挖掘数据商业应用价值。
“在数字应用型产业上,我们将依托两江新区制造业基础,加快推进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引进,并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透露。
而数字服务型产业则将依托互联网产业园、服务贸易产业园、新型金融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智慧+”等新型业态,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数字服务型经济新增长极。
“希望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20年,数字经济类入驻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行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上述负责人说。
更宏大的目标在于,预计到2020年,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同时数字经济直接产业增加值实现1.5倍增长,达到340亿元。
国内外巨头相继入驻
自2017年7月以来,两江新区按照“以示范拓市场、以投资引项目、以项目聚产业、以产业带聚集、以聚集创模式、以模式扩市场”的发展思路,搭建“金融+产业”的创新运营模式,聚集了一批以国内顶级智慧城市相关企业为主的“战略生态圈”,涉及智慧城市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基础平台、大数据运营以及智慧政务、城管、交通、安防、社管、教育、旅游、医疗等产业领域。
阿里巴巴重庆总部是阿里巴巴在渝打造的“智能重庆中心”,将作为阿里巴巴及其合作伙伴在智能制造平台、物联网平台、智能网联汽车、新零售、新金融、城市数据大脑、人才培训、新外贸合作、创新中心、双创基地等领域,开展研发、运营、结算等业务的区域中心。
据介绍,阿里巴巴将在重庆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并结合重庆制造业特点,建设多个汽车等重点制造业子平台,形成“1+N”的平台架构,以促进两江新区的产业升级。按照规划,阿里巴巴将为重庆输出完整的智能制造方案,为本地制造业带来产品故障诊断与预警、加速产品创新、满足工业物联网生产线的大数据应用,同时实现工业供应链、设计、生产过程等方面的智能化,推动甲方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阿里巴巴将力争在2018年底前为不少于50家两江新区企业输出上述智能制造方案。
智能网联汽车是该协议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根据该协议,阿里巴巴将加强与长安、力帆、东康新能源等汽车公司在智能网联方面的合作,开展汽车智能网联产品研发、试验验证和智能网联平台建设。事实上,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阿里巴巴早已经进行了布局。2017年12月7日,福特汽车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就战略合作意向达成一致,双方将合作提供智能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共同推进智联网汽车、人工智能、智能移动服务和数字营销等领域的合作。此外,双方还将在新零售、新外贸、双创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此后的3月27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与紫光集团正式签约,设立紫光智能安防+人工智能产品基地、紫光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紫光云(南方)总部、数字重庆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
根据相关协议,紫光集团及所属企业将在两江新区投资建设“紫光芯云产业园”,在进行人才技术储备和环境配套前提下,加大芯片制造、封测、材料等项目在新区的产业布局,力争在2018年推进相关项目实质性落地。
同时,紫光集团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互联网设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吸引上下游企业在产业园落地,形成产业集聚;在产业园配套建设技术研发人才的服务设施,提供全方位周到服务,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对重庆市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共同推动在重庆形成千亿规模集成电路产业。
此外,海云数据、中煤科工、中信科、四方伟业、平伟科技等一大批智慧城市领军企业均先后落地两江新区,不断完善两江新区的智慧城市生态布局。
智慧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传输、计算、分析、共享、决策,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运行、民生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与之配套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包括了硬件设备制造、网络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方面,涵盖的范围较广,是传统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目前,在上游的硬件设备与芯片制造领域,重庆万国半导体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项目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5月,国内芯片产业巨头紫光集团宣布紫光展锐西南研发中心将落户重庆,项目将打造“移动智能终端芯片研发中心”和“数字电视芯片研发中心”两个主体。
而在硬件设备方面,两江新区打造了金泰智能产业园,立足“智慧+生态”,以“互联网+”为链接,构建了智能化、智慧化、人性化的服务体系,重点布局车联网、3D打印、可穿戴设备、AR/VR、互联网传输、工业4.0、检验检测、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目前,该园区引进的示范项目包括青岛三迪时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远东正大检验(重庆)有限公司、深圳多哚新技术责任有限公司、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等。
网络通信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方面,两江新区具有较大的优势。10大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点之一的重庆直联点建成开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集聚在两江新区,积极推进 5G 网络规模化应用工程。西南地区首个5G试验网率先建成开通。大容量骨干传输网和IT承载网覆盖全区。
在大数据产业方面,两江新区照母山科技创新生态城和水土高新城已成为大数据产业重要集聚区。在这两大区域集聚了浪潮、神州数码、猪八戒、海云科技等一大批具有行业带动性的知名企业。位于水土高新园的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数据中心已经汇聚了两江云计算、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腾讯、浪潮、重庆有线、网宿科技、腾龙等9个数据中心,协议总投资351亿元,协议总规模8.25万个机柜,可容纳100万台服务器,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聚集地。
如今,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融入到两江新区的方方面面。据了解,两江新区直接投资将超过10亿元,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光网升级和5G网络应用试验环境工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六大基础信息库和标准规范、统一的两江应用专网和云服务平台。
此外,还将搭建智慧医疗健康平台、智慧教育平台、智能交通系统等便捷化的智慧生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智能服务提升工程、龙兴智慧总部基地、悦来智慧新城等高端化的智慧经济;社会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智慧城管工程、市场综合监管平台、可再生能源应用智能监测系统等精细化的智慧治理;“信用两江”平台、政务中心智慧大厅系统、招商引资服务与管理平台等协同化的智慧政务。
(原标题:【智慧城市篇】两江新区智慧城市应用产业集群初具雏形)